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下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9

2020下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9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①液体压强的特点?(大小与深度和密度有关)②液体具有压强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导致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教师引导:气体和液体类似,同样具有流动性,空气中是否也存在着向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引入《大气压强》。

环节二:新课讲授1.大气压强的存在提出问题: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在与大气接触,如何来证实大气压存在?演示实验:教师给出实验器材,玻璃管、纸片、水,同时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将玻璃管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并倒置过来,学生观察发现玻璃管中的水不会漏出到地面。

教师总结:结合实验现象教师总结,给出大气压强的概念。

2.大气压的测量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出示视频: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沸腾之后把开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引导学生观察铁桶的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铁桶被压扁了,进而体会到大气压的作用,以及初步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如何测量?(根据大气压所能托起液柱的最大高度进而测出大气压的数值)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教师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相关实验器材:水银、玻璃管等,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托里拆利实验视频,并记录在竖直和倾斜时支持水银柱高度的变化。

学生会观察到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760mm,把管子倾斜,竖直高度差也不发生变化。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这一现象分小组讨论大气压强的大小。

(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液体压强公式推出大气压具体数值p0=ρgh=1.36×104kg/m3×9.8N/kg×0.76m=1.013×105Pa。

) 教师总结:结合实验结果,教师讲解大气压的大小: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首次进行实验,将此时的大气压记为标准大气压p0。

明确在粗略计算中,标准大气压可以取为1×105Pa。

环节三:巩固提升教师出示问题,屋顶的面积很大,大气对屋顶非常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顶压塌呢?(上下表面压强相同,两面受力等大反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总结大气压测量方法及数值大小。

作业:大气压对于人类生活非常重要,查阅资料寻找大气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并思考如果大气压不存在,人类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参考答案】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比如塑料吸盘挂钩可以用来悬挂重物,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喝饮料,还有茶壶的盖上都有一个眼儿,用来和空气连通,利用大气压才能倒出水来等等。

2.请问应该如何保证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演示实验能够在课堂中完美的呈现?【参考答案】如果想要在课堂中完美的呈现一个演示实验,就需要我们在授课之前做好十分的准备。

首先我应该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准备好,包括玻璃管、纸片、还有带有一定颜色的液体等等。

其次,在授课之前作为老师应自己先多做几次实验,保证实验操作的熟练度,同时检验器材的可行性,挑选更加合适的实验器材。

我相信有了这样的准备就能够保证演示实验的完美呈现了。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复习导入: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回顾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轴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这种滑轮叫做定滑轮。

在提升重物时,轴会随着重物一起上升,这种滑轮叫做动滑轮)。

教师提出问题:那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哪些特点呢?由此引入本堂新课《滑轮和滑轮组》。

环节二:新课讲授1.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提出问题:定滑轮和动滑轮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可以省力?所用的力和需要移动的距离有什么特点?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使用定滑轮需要的力较大,还有的认为动滑轮需要的距离较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提问学生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滑轮、用钩码做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用刻度尺测距离)组织学生组装滑轮,进而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应该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组织学生以4人为一组进行组内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G;②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钩码,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重物移动的距离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用箭头标出重物移动的方向、拉力的方向;③换用动滑轮重复上一步骤;④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以上步骤。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组织学生根据多媒体上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

分析与论证:根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由小组代表反馈实验结论,教师补充完善,从而得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费距离。

2.滑轮组教师提问:如果既要改变力的方向,又需要省更多的力,需要怎么做呢?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根据上述结论进行思考和讨论,得出: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教师补充: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环节三:巩固提升提问学生:仔细观察自行车,看看它上面有几种简单机械,分别说明它们各起到了什么作用?环节四: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是什么?【参考答案】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区别:①定义不同:定滑轮是固定的也就是它的位置不会改变;动滑轮跟被拉起的物品一块运动。

②用法不同: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拉力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③实质不同: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等于2倍阻力臂的杠杆,它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够省一半的力。

与定滑轮能够组成滑轮组。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

2.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的实验现象出不来怎么办?【参考答案】实验既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实验现象没有出来,说明他的实验步骤不正确,我会首先带着他回顾刚刚的实验操作,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引导他发现问题,并积极的改进。

从最初的实验器材,到实验步骤、到实验注意事项等,逐一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鼓励他重新进行实验,同时我会在旁指导,规范其操作,让实验现象更明确。

最终,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探究实验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提问:这个关系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呢?从而引出本节新课《欧姆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1.欧姆定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并介绍欧姆的生平和贡献,指出欧姆就对电流跟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导体而言,上面的规律是成立的,并进一步归纳出来欧姆定律。

教师给出欧姆定律的具体内容以及字母表达式: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时候可以应用。

环节三:巩固提升在多媒体中出示题目: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教师要强调利用欧姆定律做题的解题步骤:首先画出电路图,其次明确已知量与所求量,最后根据欧姆定律求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

2.思考欧姆定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于非纯电阻电路?【参考答案】纯电阻电路是只有发热而没有对外做功的电路,非纯电阻电路是指在通电的状态下,有放热也有对外做除内能外的其他形式功的电路。

因为非纯电阻电路的负载工作时有的可以储能,有的产生反电动势。

对于有储能功能的负载来说,通电相当于充电,当电源电压低时,由于储能开始速度快,所以电流很大,而当电压高时,由于储能将满,电流反而很小,这是同欧姆定律是相反的。

对于产生反电动势的负载来说,外加电压时,这种负载就用自己的电动势来抵抗,从而使实际2.物理教学中,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物理学家是怎么发现一个定理和规律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物理学家对真理的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的作用,提高自身实验的能力。

(3)物理学家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对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物理学态度有很大帮助。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复习导入: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教师引导:那如何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呢?由此引入本堂新课《磁感线》。

环节二:新课讲授1.磁感线教师讲解: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2.蹄形磁体磁感线教师引导:在磁体外部放置越多、越小的磁针,就能越清楚地看出磁场的分布情况。

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蹄形磁体的磁场分部情况。

教师提示:在蹄形磁体上面放一块有机玻璃,玻璃上撒一层铁屑,轻轻敲打玻璃。

学生实验:在教师提示下进行实验。

教师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小铁屑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小组讨论:为什么小铁屑会有规则地排列起来?(因为撒在磁体周围的每个小铁屑都被磁化,相当于一个个小磁针,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磁场的作用下有规则地排列)教师引导:通过实验,磁场的分布情况被形象地显示出来了,那我们用磁感线描述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

环节四:小结作业1.小结:磁感线定义及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2.布置作业:地球相当于条形磁体,磁感线分布是什么样的?【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磁感线是闭合曲线吗?是真实存在的吗?【参考答案】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体外部磁感线方向为N—S,内部为S—N。

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为了方便研究假想的,场是真实存在的。

2.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的?【参考答案】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及磁感线特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重点,我首先介绍了磁感线的定义,让学生认识磁感线。

接下来,通过我的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蹄形磁铁周围磁场的特点,并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中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磁感线,所以,我来完成蹄形磁体周围磁感线的绘制,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又让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磁体周围磁感线的绘制。

最后让学生自己对照图像观察得出磁感线的分布特点,以突破重点。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导入:呈现三个较为复杂的电路实物图。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开关闭合后电路中的小灯泡中是否有电流?(可以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可以整理导线,看小灯泡与电池组成的电路是否闭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