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5)
《集古录跋》
欧 阳 修 《 灼 艾 帖 》
欧阳修《自书诗文手稿》
蔡襄
• 蔡襄(1011~1078年)字君谟,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时年19九岁 。 • 书法上,则为当代实际上的书坛领袖,对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蔡襄的书法
• 蔡襄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兼及欧阳询、虞 世南,汲取各家精髓,成一家风貌,端庄 沉着,姿媚不乏,精妍端丽,温良敦厚。 墨迹名作有《谢赐御书诗》、《跋颜鲁公 自书告身》等 。传世碑刻有《洛阳桥碑》 、《昼锦堂记》等 。
米芾 的书法
• 书法初学二王,深得王献之笔意,连写小 楷也悬腕悬肘。篆书学史籀,隶书学师宜 官。收藏了很多历代名家精品真迹,对存 世的名家名迹几乎临摹殆遍,且长年不辍 ,以致临仿各家字体无不神形毕肖,成了 精于鉴赏和造假的能手。他在接受传统的 基础上创新,按自己的见解书写,形成著 名的“集古字”。
蔡 襄 《 谢 赐 御 书 诗 》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对宋代书坛的意义
• 在蔡襄和欧阳修的倡导,特别是蔡襄的理 论、实践成果的带动下,宋代书法在宋哲 宗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顶峰,几乎同时 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书法家, 以及蔡京蔡卞兄弟。
苏 东 坡 像
苏轼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考官是 欧阳修,于是尊欧为师。先后任史官、湖 州知事、黄州团练副使、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龙图阁学士、杭州知事、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礼 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因新旧党争而遭 贬,身死常州毗陵 。
苏轼的书法
• 苏轼的书法也是从传统入手的,先学大王 的《兰亭序帖》,后学颜真卿,继出于杨 凝式,用笔丰腴跌宕,不拘成法。楷书略 带行意,自由奔放,用笔圆润,稳健流丽 。行书笔意雄健,潇洒飘逸,以韵见胜, 人称“宋代第一名家”。
苏轼自书《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贴
•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 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 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一说存 台湾私人手中。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 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 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 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 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 诗
蔡 京 题 《 听 琴 图 》
蔡 京 行 书
蔡卞
• 蔡卞(1058~1117年)字元底,仙游人, 蔡京胞弟,与兄同科进士。王安石因见他 才华出众而择为婿。书法初学颜真卿,有 二王笔法和李邕笔意,形成飘逸和圆劲遒 美的艺术风格,曾风靡一时。有人认为他 的字比蔡京好,故又有“卞胜于京,京胜 于襄”的说法。
黄庭坚《诸上座帖》
》黄 庭 坚 书 李 白 《 忆 旧 游
米芾
•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 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迁居襄阳, 后定居润州(今镇江)而卒,曾官礼部员 外郎(即南宫舍人),人称“米南宫”、 “米襄阳”。米芾在宋徽宗时曾任书画学 博士。米芾出身官宦世家,他从小处身贵 族社会。政途不顺,但也不象苏轼、黄庭 坚那样困厄。
宋 高 宗 像
宋高宗与南宋书法
• 宋高宗为徽宗第九子,与其父一样醉心于 艺术,其绍兴年间所主持的翰林图画院, 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鼎盛期,史称“绍兴画 院”。他热衷于书法,著有《翰墨志》, 文中曾说:“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 无不临摹”。“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 ,未始一日废笔墨”。书法初学黄山谷, 后学米芾,最终致力于二王。他的这一爱 好,对整个南宋有重大影响。
岳飞草书“还和河山”
岳飞草书诸葛亮《出师表》
米友仁
• 米友仁(1074~1153年)字元晖,米芾长 子。19岁时给宋徽宗献《楚山清晓图》, 受徽宗的赏赐,从此名声大起。 • 他的书法主要学其父,但对晋人的古迹追 求颇深,各类字体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中 最拿手的是小行楷,著名作品有《潇湘奇 观图》的自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跋》
朱 熹 像
朱熹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原籍徽州 ,生于福建龙溪。一生的主要成就在教育 和文学上,是儒家宋学的朱子学派开创人 。 • 朱熹的书法是受其父的影响而学王安石的 ,另外在书学观上也崇尚魏晋古法,还曾 学过曹操的书法。 • 作字右肩向下,是朱熹草书的特点之一。
黄庭坚
•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江西修水人。其父为进士,但未曾 出仕。黄庭坚14岁丧父,家境贫寒,曾想 贩药谋生。他自幼好读书,17岁时得以认 识苏轼,中进士后,与东坡以师友相交。 他以诗名于世,为江西诗派开山祖。书法 上则地位更高。
黄庭坚的书法
• 书法先学周越,后学钟繇、张旭、怀素、颜真卿 、杨凝式,在此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书法审美 观,发展欧阳询以来侧险取势的特征,独创被后 人称为“伸手挂足”的中宫紧凑、向四周辐射的 结构形式。草书创作上更是继怀素后的大家,从 笔法、墨法、结体、章法、意境等方面创新,打 破了行的界限,用出神入化的线条穿插,构成美 妙的艺术空间。但是他的楷书轻捷瘦挺,清逸流 畅,丰姿绰约,别具风神,细观有褚遂良、虞世 南遗风,与徽宗的笔画刚劲精细也有相通之处。
蔡京
• 蔡京(1047~1126年)字元长,仙游人, 蔡襄堂弟。精通经史,少年即有文名。进 士及第后去拜谒丞相王珪时,王丞相见他 谈吐不凡,就说不久你将坐这个座位。后 果然前后四居相位共达16年之久。对艺术 多有研究。书法学堂兄蔡襄,后转学多家 。善大字,楷书行书都精到,笔势豪健, 痛快沉着。
米芾 《苕溪诗卷》
米芾 《蜀素帖》
米 芾 《 向 太 后 挽 词 》
米 芾 《 珊 瑚 帖 》
薛绍彭
• 北宋书法家。宋神宗时人。字道祖,号翠微居士 。恭敬公薛向之子,以翰墨名世。自谓河东三凤 后人。官至秘阁修撰,出为梓桐槽。时以翰墨名 世,善品评鉴赏。与米芾为友,每以鉴定相尚, 得失评较。曾刻孙过庭《书谱》传世,后人推为 精本。米芾尝言:“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 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日,”世言米薛或薛 米,犹如兄弟或弟兄。”工正、行、草书,笔致 清润遒丽,具晋、唐人法度,历来书家对其评价 甚高。与米芾齐名,人称“米薛”。
L/O/G/O
中國書法史5
两宋書法
两宋:南宋和北宋
• 经过五代的混乱以后,公元960年赵匡胤又建立 起一个统一的赵宋封建王朝,史称“北宋”。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背盟,大举 南侵,围汴梁,扣徽宗、钦宗,接着攻入汴梁 , “北宋”灭亡。是年,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 王在河南商丘即帝位,为宋高宗,随后建都于 临安,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所灭。 • 与两宋并存过的还有辽、 西夏、金、元蒙政权 。
黄州寒食诗帖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 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 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 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 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 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 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 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蔡京的书法
• 书法学堂兄蔡襄,后转学多家。善大字, 楷书行书都精到,笔势豪健,痛快沉着。 从艺术上看蔡京的书法水平胜过蔡襄,所 以有人认为宋四家的“苏黄米蔡”中的“ 蔡”当是蔡京。但蔡襄为人正直有善政, 蔡京则传入奸臣,以致被剔出“宋四家” 而入蔡襄。蔡京有楷书《赵懿简公碑》, 行书《十八学士图跋》、《与宫使书帖》 等传世。
蔡 卞 《 雪 意 帖 》
宋徽宗赵佶
• 宋第八任皇帝,神宗的第十一子,哲宗的 弟弟,1101年至1125年在位。 • 徽宗重开书学,翰林院内设御书院和画院 ,任米芾为书学博士,又设翰林书艺局专 门招揽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也可谓一时 之盛。 • 书法实践上借鉴唐代薛曜楷书艺术创“瘦 金体” 。精于狂草。
宋 高 宗 《 付 岳 飞 旨 》
秦桧
• 秦桧,原为北宋状元,书法水平也非常出 众。但史书列将他为奸臣,为后世唾弃, 连他的书法也多不愿提及。
秦桧书法
岳飞的书法
• 岳飞的书法学颜真卿,这与他的思想抱负 有很大联系。戎马生涯,书作很难留存, 传世有草书《浩浩乎平沙》拓本及《岳飞 书诸葛亮〈出师表〉碑》、《吊古战场文 碑》等。特别是书《出师表》时,投宿成 都武侯祠,闻檐外雨滴,忆靖康之变和怀 念二帝,以致“夜不能寐”,涕泣满衣裳 。天亮后道士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 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
北宋书法史
• 宋初的书法艺术,以稳健为时风,停留在 南唐和西蜀的贵族文化教育的地步,所刻 《淳化阁帖》,也是崇尚二王为典范的传 统书作。 • 欧阳修和蔡襄一起呼唤出宋代的“尚意” 新书风。
欧 阳 修 像
欧阳修与宋代书法
•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除政治活动外,他把所有精力放在文学 和史学研究上。 他对于书法练习是出于文 人的“寓意乐心”的爱好而持之以恒的, 完全不考虑功利。他关心的更多的是整个 书坛的现象和动向 ,对呼唤出宋代“尚意 ”书法有着直接的意义。
宋 徽 宗 像
宋 徽 宗 “ 瘦 金 体 ” 千 字 文
宋 徽 宋 草 书 《 千 字 文Fra bibliotek》第三节
南宋书法史
• 整个南宋时期都处于对外与金、元的战和 关系,及内部主战、主和派的对立斗争中 。在这一点上,知识分子与东晋时代的知 识阶层有很大的相通之处。因而二王为代 表的书风在这时期也有着合适的繁衍土壤 。加上南宋帝王特别喜爱二王书风,所以 二王书风对整个南宋的书风都构成重大影 响。
张即之书法
• 他精通禅宗,否定以二王为正统的书法权 威。对他的书法,历来评价毁誉不一。作 品有《李伯嘉墓志铭》、《金刚经》、《 杜甫诗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