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一、日式茶室的设计背景 (1)
(一)中日茶文化渊源 (1)
(二)日本的茶道文化 (1)
二、日式茶室设计理念分析 (2)
三、日式茶室的发展前景 (3)
结论 (3)
参考文献 (4)
后记 (6)
绪论
今时今日,茶室饮茶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和精神消费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常态下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繁忙的工作,拥挤的交通,城市较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越来越不堪重负。
人们对文化与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精神消费与文化消费相融合的产物,茶室成为当下的流行趋势。
由于受到中国本土文化与风俗习惯的影响,中国现有的大多数日式茶室只是照搬日式的设计风格,并没有吸收日本茶道文化的精髓。
地道的日式茶室,可以让人们体验最原汁原味的日本茶道文化,纠正人们对中国化后的日式茶室的理解,也便于人们对日式茶室与茶道文化进行了解。
日本茶文化虽然与中国的茶文化区别甚大,却也是博大精深,值得人们去了解与学习。
一、日式茶室的设计背景
(一)中日茶文化渊源
中日茶文化在茶艺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中国茶艺是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的,唐宋时的中国仍处于抹茶时代。
抹茶是用蒸汽将茶叶杀青后做成饼茶,再用石磨碎冲泡的一种煮茶方式。
抹茶传入日本后深受岛国人民的喜爱,在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了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从而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日本茶道文化。
而与此同时,中国茶道的发展呈现了多种多样的发展趋势,抹茶逐渐式微并且最终走向了没落。
中日两国的品茶环境区别较大,日本人饮茶讲究的是恭敬,因此,饮茶是他们一种洗涤心灵的形式。
日本的茶礼更加严格,有着自己的一套固定礼节,而中国茶文化则放松许多,更追崇道家的“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因此,这就与日本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传入日本后,被很多茶道大师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从而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独特茶道文化就此形成。
说到日本茶道就要想起千利休,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匠人,将禅宗的思想与茶道相结合,逐渐完成了日本茶道的民族化,使日本茶道在原本的基础上被赋予更多内容自成一派,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革新。
现如今,茶道与茶礼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也成为了日本独特的待客之道。
日本茶道非常讲究礼仪。
茶室一般都会在入口处放置一个石钵,进入茶室前要用石钵中的水洗手与漱口,随后要保持谦虚的态度躬身进入茶室。
进到茶室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壁龛中的字幅或是画轴行礼。
客人接过茶碗时要向主人谢茶,主人也要
对客人进行回礼。
这些在我们看来的繁文缛节,对于日本茶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也正是两国茶道文化的差异之处。
日本的传统茶道讲究“和、静、清、寂”,从古雅空寂的氛围到茶具茶碗的大小统一,从精神境界到物质器具,无一不体现日本人对茶道的重视与敬重。
而我对日本茶道的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对于日本茶文化,我也始终抱持着一种尊敬的态度去探索和学习。
为了还原日本本土茶室文化的氛围,我在茶室的设计上遵循茶道的宗旨,努力打造一个可以使人忘记纷扰、净化心灵的空间。
在品茶的同时,人们可以全身心地感受日本茶禅文化氛围,无忧无虑,不问世事,别有一番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室实际上是一个结合了哲学、宗教、美学与伦理等多种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消费场所。
二、日式茶室设计理念分析
“茶禅一味”是圆悟禅师所写的一副墨宝,这幅作品在宋朝被荣西带回了日本。
荣西曾前后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了日本,更将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大师所著的《碧岩录》带回了日本。
回到日本之后,荣西于1191年领悟了他带回日本的《碧岩录》,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也因此成为了日本茶道的鼻祖,而茶禅一味也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2]
“茶禅一味”四个字中,“茶”便是说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茶道最早起源于寺院的僧侣。
“禅”,梵文Dhyana,是音译“禅那”的略称,大致的意思就是提醒人们静虑、修心;“一味”的意思就是说茶禅有相同之处,二者殊途同归,又相辅相成。
饮茶,可以让饮茶者养气颐神,参禅,会使其宁静淡薄。
所以,茶禅一味主要表达的意思便是要修心,要静虑,茶品人生沉浮,禅悟涅槃境界。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
而部分人喝茶只单纯追求茶的品质,却缺失了一种品茶时的心境。
茶禅一味日式茶室的设计,也是为了提醒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人们,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本身的味道,而要去了解其中的文化底蕴,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茶禅一味日式茶室的设计主旨是为了强调“茶”与“禅”之间的融合。
其目的不在于饮茶,而在于让前来饮茶的客人放慢生活节奏,领悟茶道中的禅意。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旅行,应当适当的歇一歇,放慢生活的节奏。
茶禅一味日式茶室倡导的是让人们放下手中令人头疼的工作,去感受寂静领悟人生。
这也暗合了禅意之中的“放下”。
茶道始于僧家,茶道与禅道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建筑的外观仿照茶禅院的形式设计。
房屋以实木为材料,由青石搭建地基,抬高房体,达到了防潮防水的目的。
实木柱子作为承重结构,木质框架架构而成。
墙体则是使用木质镂空隔断附上透光、挡风、保暖的窗纸,显得别有一番韵味。
房间内部的
壁龛、地炉、榻榻米等经典元素设计,也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茶室的文化内涵。
庭院内设有日本为适应当地资源匮乏与地理受限的条件而建造的微缩式的园林景观——枯山水。
用砂石块来形容层层群山,用白沙石来比喻海水,用一层层的圆形线泛起层层涟漪,造型就仿佛是一幅画作。
因其无水而喻水,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3]整个庭院充满了禅意的气氛,在修行之人的眼里,庭院之中的枯树、白沙与层层迭起的圆形线条便是山脉、岛屿和海洋,一沙一世界,一木一荣枯,这是一种园林精神,更是一种禅意的体现。
三、日式茶室的发展前景
在国内,现有的日式茶室已经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大多为会客、洽谈之用。
因此,它们大多缺少文化内涵。
为了与国内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国内出现了大量中国化的日式茶室。
比如,为了符合国人的生活习惯,追求商业利润,茶室将传统的蒲团改为了柔软的座椅,让本该朴素清寂的空间趋于现代化,几乎将日式茶道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内涵舍弃殆尽。
禅意的缺失使茶室失去了很多精神层面的价值,片面的去追求利益,主要接待有商业洽谈需求的用户。
使茶室缺少了寂静空冥,思考人生的意义。
室町时代到了末期,茶道在日本发展迅猛。
[4]很多人开始厌恶这种忙碌、快节奏的生活。
为了追求心灵上的安逸,有些人在郊外寻觅一处较为安静优美的地点,开始了远离纷扰的世外生活,以闲寂、冷峻、恬静为美。
受到寺院和禅宗的影响,日本茶室的设计中不仅突出了闲寂与冷峻,也蕴含了许多禅意。
禅意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日本本土茶室多被命名为“某某庵”,其意义就是突出茶室也是修行之处,是没有任何装饰的具有佛教意义的草庵式茶室。
结论
本次设计以日本茶道文化为设计背景,通过对日本茶道文化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深入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精髓。
将“茶禅一味”四字作为茶室设计的重点,着重进行文化与精神氛围的渲染,为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开辟出了一处可以修身养性的场所。
为人们打造更好的品茶、参悟空间,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原汁原味的日本茶室与茶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