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启示与对策------2005年高考试题分析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吴旭一、005年高考政治科江苏试卷命题特点2005年普通高考政治科试题总体质量较好,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科学严谨、难度合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注重考查学生“双基”的基础上,注重对能力的考核,总之,2005年试题继承中有创新,沉稳中显灵气。
1. 时政考查内容突出重点。
2005年高考政治命题时政突出了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主题,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时政考查7题分别涉及党的建设、反台独、和谐社会、北极科考、奥运、联合国改革。
着眼国内、面向国际,不偏不怪,都是“重大时事”,不同于2004年时政命题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几方面的平衡,命题更加灵活。
2.基础知识占分明显增加,注重对某一具体知识的理解。
学习政治,不只死记硬背一些词句或原理,但也需识记所学的知识;强调考查能力,也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要求。
在要求学生准确、全面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着眼于理论的具体理解和运用。
时政题和8、10、12、23、25题都是直接问,考查的就是识记能力。
但学生仅仅是熟记书本知识,并能把这种知识搬到试卷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从复杂多样的事物中找到并抓住主要问题和本质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组织形成答案。
2005年高考的内容更加符合中学教和学的实际,注重和强调学什么考什么。
在考查学生对基础、主干知识掌握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的能力,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时政题和8、10、12、23、25题外,都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所以,试卷有很好的区分度。
3.体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一定的江苏特色。
面向改革开放的实际,试题仍然注意紧贴国内外重点、热点问题,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现实生活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但弱化时政化倾向。
2005年试题积极反映了年度间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某些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
如:“诚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问题”、“三农问题”等热点问题都做了重点考察。
今年试卷立足于我省的实际情况,较好地体现了江苏地方特色。
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该题以江苏粮食产量、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和城乡居民收入情况为背景设置问题。
4.主观题提高了设问的难度和审题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是仅仅用“好”和“坏”可以解释的,必须对他进行实事求是、深入细致地分析,分清正确与错误,了解利与弊。
例如:35题“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从而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36题“诚信是利人不利己的行为”,37题“自由地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学生必须通过审题,逐词分析才能提取问题中的几个有用的信息,做到答题有针对性。
设问的难度提高。
5.强调思维方法的演绎和归纳相结合。
要求学生既能从复杂的材料中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论有关事实或现象。
哲学论述题38题第一问体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哪些道理,第二问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分别考察归纳和演绎两种基本能力。
6. 题型结构保持稳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弱化的倾向,难度有所下降。
2005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题型承接去年试卷题型,题型比例、题量分值与去年基本相同。
另外,情境设置与去年趋同,设有生活事例、古诗文、成语、俗语、漫画、图表以及年度间的时事政治等情境。
与2004年一样, 34题简答题是考识记的,今年试卷中的35题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考试题中,试题更具开放性、灵活性。
题目以“中学生消费现象”为背景,要求学生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要求简要写出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学生必须面对题目创设的具体情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新题型的出现,将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可能会是今后考查能力的方向。
在“政治科考试大纲”中“考查的知识范围”规定:经济常识共55个考点,考了13个;哲学常识共66个考点,考了18个;政治常识共44个考点,考了9个。
合计165个考点,考了40个,占考点总数的24%(2004年31%),反映了今年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弱化的倾向。
答案的组织贴近教材,时政语言少,文字量减少,阅读理解的难度下降,基础题和中档题增加,因此,难度总体适中、有所下降。
二.对教学和复习的启示与对策1.全面把握《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查的知识范围”,这是高考复习的依据,也是命题的依据。
《考试大纲》中规定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能力要求”第1、2、3、4条规定了学生学习政治课后应具备的,从“再认知识”到“综合认识和评价”的各层次能力,“能力要求层级”基本上是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相对应的。
如果说,《考试大纲》中“考查的知识范围”规定了考查内容的广度的问题,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学生对于考试内容掌握的深度要求。
“能力要求”的第5条“恰当使用经济、哲学、政治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学生答题时在使用术语情况、条理性、逻辑性等,与高考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从学生答题的实际能力看,更要加强该能力的训练。
《考试大纲》中同时也规定了试卷内容比例和试卷题型比例,从列年高考的命题可以看出《考试大纲》的严肃性,对样卷进行细致的分析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要关注基本题型及其考查的主要能力示例,通过示例掌握高考试题是怎样考查能力的。
更要将2005年《考试大纲》与往年的加以比较,发现它的变化,《考试大纲》中哪怕是微小的变化,一般都会在当年的试卷中有所体现,特别是知识范围和示例题。
2. 回归课本,不断巩固基础知识。
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体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之上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注意协调学习课本基本知识与联系实际问题思考的辨证关系。
因此,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对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和体验现实生活。
但如果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要求中学生紧密联系过多的“实际”,则这种联系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能力发挥、创新意识也只能是原地的重复。
2004年和2005年的试题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都积极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主要以准确理解、掌握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主干知识作为要求,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教材是复习的主要依据,根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规定,扎扎实实地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妥善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在复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点复习的要求:一是要准。
准确理解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科学含义及其规定性;更为重要的是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知识点放在整体结构中去把握。
二是要全。
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试范围,全面掌握,不要留下知识“死角”,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点的掌握,而要认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中的位置,与其他知识是怎样的关系;心中要有主干知识,要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是要活。
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转换,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去分析、认识一些具体问题。
3.适当关注热点,善于在生活学习,重视理论的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考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则,试卷中设置的材料,往往是经过一定的提炼和加工对现实生活某个情节的模拟,它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2004年和2005年高考政治命题都反映了国内外的热点、重点、焦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
学生在领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经常关心党和国家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有什么意义。
高考江苏自主命题,应当体现江苏的特色,我们在关注国内热点的同时,也要关注江苏省内的重大热点问题,关注江苏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将热点学习有机地与学科理论联系起来,日积月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把能够想到的知识都罗列上去了,文字很多,但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层次凌乱、缺乏有机联系、缺乏逻辑性,最终不能获得满意的分数。
这反映出这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抓不准关键,把握不住主线,从而整理思路不清,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经验的积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加强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时政积累,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同时,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经过一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过程,才能切实增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热点专题的教学要少用时、多精选,应尝试以某一个热点问题为主题、试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的训练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但不能重在专题本身,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理解、解释热点内容,把握政治术语,切忌超越教材、方针政策和时政化。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4.精选试题,适度练习,改进答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技能,抓住中档题,强化学科能力。
要针对高考考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什么?精心选择试题,合理控制练习量,要抓住审题这个关键环节,做到答题有针对性,不但要弄清材料说的是什么,而且要透过材料抓住本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最后的设问,就是从什么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提高审题能力是答好题的关键,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紧扣热点,大力加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掌握解题的一般要求和方法。
政治学科考试中档题约占60%,也就是有90分这样的题目,这类试题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能力层次一般,对于经过系统复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不能出现问题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一个一个落实,形成网络,要有足够的时间看书和记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学科能力是考试难度的一个尺度,这一能力需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加以培养、训练和巩固。
要重视进入高三以来的每一次考试,特别是各地的模拟试题,凡是做过的都要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做错的题目。
错题所涉及的考点暴露了学生复习的盲区,抓住这些错题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复习中要收集错误、积累错误、整理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确保不再重犯错误。
复习中学会选题、学会改题、学会编题,实践证明,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