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六年级修改病句类型及练习题

五六年级修改病句类型及练习题

修改病句(教师讲义)一、常见的病句类型:1.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例: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少成分,加的道路)2.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例: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

(人声与混乱搭配不当,应为秩序混乱)3.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例: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两千多年前和新出土的颠倒,新出土的应在前)4.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

例: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想得不对和错误重复)5.概念不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6.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

例: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肯定大概矛盾)7.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例: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

(葡萄是水果非蔬菜)二、病句的基本修改方法1、删。

即繁就简法“删”就是指给意思重复或成分多余的病句消肿,从而使句子简洁明了的方法。

重复,多半是用了相同意思的词语造成的,显得啰嗦,好比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修改时,对重复的部分择一就行了。

如:我第一个首先发言。

句中的“第一个”和“首先”重复,可删掉其中一个。

改为“我第一个发言。

”或“我首先发言。

”再如: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例句中的“不禁”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禁不住,因此它和“忍不住”放在一个句子中就显得意思重复了。

这个句子可改为:我不禁笑出声来。

或: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2、换。

换词搭配法换词搭配法,就是指给词语搭配不当的病句换个词语,从而使句子写通顺的方法。

某些词语在意义上是不能相互搭配的,或者搭配起来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

经常出现的病句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修改时,一般只要换一处词语就可以了,具体换哪一处应根据内容而定。

如: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句中“树立”和“计划”搭配不当,根据句子意思,应保留“计划”,就应将“树立”换成“制定”.句子改成:开学,我们制定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再如:在联欢会上,李丽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这个例句,“演唱”和“歌声”不能搭配。

这是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时,把“歌声”换成“歌曲”等就可以了。

3、调。

即调整词序法调整词序法,就是指给词序混乱的病句理顺词序,从而使句子变通顺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的词序是固定的。

词序一变,句子的意思就发生变化,甚至造成语病。

因此,给词语安排次序,一定要符合平时的语言习惯,不能随意颠倒。

如: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句中“两辆新旧电动车”是指四辆电动车,“两辆”和“新旧”顺序颠倒了,应是“新旧两辆”。

所以句子调整为“新旧两辆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再如:小鸟动听的歌声被他陶醉了。

此句让人感到意思不清。

如果是“歌声”做主语,说歌声被他陶醉了显然不通。

那么,“陶醉”的应该是谁?从句意分析看,应该是“他”。

什么东西使他陶醉了呢?当然就是“小鸟动听的歌声”了。

因此,全句改为:他被小鸟动听的歌声陶醉了。

4、补。

即补充成分法补充成分法,就是指给不完整的病句补充需要的成分,从而使句子写完整的方法。

不完整的病句,主要是缺少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和宾语。

具体到底缺少什么成分需要仔细分析。

通常情况下,主语位置居前,谓语居中,宾语居后(无宾语,则谓语居后)。

由于句子不仅是主干成分构成,还有一定的附加成分,所以先要找出主干成分,再做到缺啥补啥。

如: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按照补充成分法的要求,要改不完整的病句先要找出主干成分,然后再看究竟少了什么成分,并补上合适的。

通过分析,句中缺少主语,谁“受教育”,没有交代清楚。

所以在“很受教育“前补上主语“我(我们)”。

句子改为:听了老师的一番话,我很受教育。

再如:我们为今年国庆准备。

这个例句有主语和谓语,而“准备”是动词充当谓语成分,“准备”什么呢?没有交代清楚,句子缺少宾语成分,可补“精彩节目”等。

5、前后矛盾的病句,删或换这类句子首先要解开矛盾,就是找出一句话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的地方,使前后意思统一的方法。

一句话的前言后语要一致,要和事实相符。

否则,就会出现前后矛盾,与事实不符的语病。

如: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句子前面说是“今天上午”,后面又说是“一天”,这样前后矛盾。

应该删掉“上午”,或将“一天”改为“半天”。

句子改为:我今天看了一天的书。

或:我今天上午看了半天的书。

再如:全班同学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张军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这个句子前半句讲明是“全班同学”都去,但后半句又说“张军”留在教室里。

一前一后,产生了矛盾。

也许,写这句话的人是为了有意识地强调突出“张军”未去,但不管怎样,句子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着的。

如果确实为了强调的话,我们不妨这样改正:全班其他同学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张军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6、不符合事理的病句,可采用删、补、换等不同方法。

不符合事理也称逻辑混乱,它是由于对事物本身认识不够科学造成的。

修改此类病句时,首先要全面了解事物并掌握其本质,也就是我们方法中所讲的重新认识,然后把句子叙述清楚。

如: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

句中强调列举的是各种蔬菜。

西瓜和苹果属于水果类,放在蔬菜类就不合事理了。

修改时,可以去掉两样东西,也可以保留(根据需要而定)。

采用后一种修改方式的句子为:地里种着西红柿、扁豆、黄瓜、茄子、西瓜、苹果等各种瓜果蔬菜。

再如: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句中既然“月圆如镜”就不会看到“繁星满天”,而是月明星稀,所以句子可以删掉“月圆如镜”。

修改病句(学生学案)一、了解常见病句。

成分残缺: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搭配不当: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例:词序颠倒: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排列。

意思重复: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

例:概念不清: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前后矛盾: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

分类不当: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尝试给下列句子找病因:1、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2、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

3、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4、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5、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6、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7、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

二、病句的基本修改方法方法上,删、换、调、补(有时综合运用)处理上,在原句上使用修改符号(简单语病),如增添符号删除符号颠倒符号;对复杂的病句通常将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说说下列句子应当用什么修改方法,并尝试修改。

1、我第一个首先发言。

2、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3、开学,我们树立了计划,明确了努力方向。

4、在联欢会上,李丽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5、两辆新旧电动车真是鲜明的对比啊!6、小鸟动听的歌声被他陶醉了。

7、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8、我们为今年国庆准备。

9、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10、全班同学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张军一个人还留在教室里做作业。

11、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黄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

12、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三、对症下药,练习修改1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2春天到了,一朵朵鲜花。

3我们从小讲卫生的好习惯。

4儿童节那天,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欢乐。

5在会上,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7他办事总是犹豫不决,一点也不武断。

8今天,他穿上了一只很漂亮的皮鞋。

9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

10由于坚持锻炼,他的体质增加了。

11我们要不断地改正工作方法,搞高工作效率。

12他终于端正了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13他们已经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员。

14他穿上了一件灰上衣,一顶蓝帽子。

1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点。

16猴子戴的帽子爬到桅杆上去了。

17春天的戴云山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18家乡的夏天是一个迷人的地方。

19林老师光荣地被评为“优秀辅导员”的称号。

20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1河里的鱼儿正在河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22老农抡起锄头,把口袋里的狼用锄头打死了。

23这篇文章充满着儿童的童趣。

24大家一起欢度美好的佳节。

25我们要下决心改掉不好的坏习惯。

26同学们正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老师上课。

27我们忍不住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28他这次没考好,难过得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9遭到毒打,扬科又一次悲惨地死去了。

30他不但改正错误,而且接受了大家的批评。

31校长召集全老师和各班班主任开会。

32在晚会上,我们班演出了文娱节目和舞蹈。

33在劳动中,少先队员和男同学抢着干重活。

34爸爸从市场是买回茄子、苹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

35下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地拥到操场上。

36我们班差不多根本没有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37他基本上把老师的作业全部做完了。

38这本书大概肯定是林明的。

39同学们对我的批评基本上是完全正确的。

40他已经将要小学毕业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