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液2

补液2

2009/04/15 17:07儿科补液l一、先记住几个重要的公式:⑴5% NaHCO3(ml)=(22 –测得的HCO3¯)* 0.5*1.7*体重(kg )(有写0.6)=(22 –测得的HCO3¯)*体重(kg )(5%SB 1ml=0.6mmol)补碱的mmol数=(-BE)*0.3*W(kg)即5%SB(ml)=(-BE)*0.5*W(kg)先给1/2量估算法:暂按提高血浆HCO3¯5mmol/L,计算给5% SB 5ml/kg*次OR.11.2%乳酸钠3ml/kg。

⑵25%盐酸精氨酸(ml)=[(测得HCO3¯-27)mmol/L]*0.5*0.84*W(kg)⑶需补钾量(mmol)=(4-测得血钾) *体重(kg)*0.6 (1mmol K=0.8ml Inj.10%KCl)⑷需补钠量(mmol)=(140-测得血钠) *体重(kg)*0.6(女性为0.5)⑸需补水量(ml)=(测得血钠值-140)*体重*4(kg)⑹二、需要注意和记住的问题1、计算补液总量: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 180ml/kg.2、补充低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用2/3张的 4:3:2液(4份盐:3份糖:2份碱)3、补充等滲性脱水累积损失量、补充各种脱水继续损失量与生理需要量:用1/2张的3:2:1液(3份糖:2份盐:1份碱)4、记住——盐:碱始终为2:1(这里“碱”指的是1.4%SB)这样一来才与血浆中的钠氯之比相近,以免输注过多使血氯过高。

糖为5%-10%的GS,盐为NS (0.9%NaCl),碱为5%NaHCO3(稀释为1.4%NaHCO3方法:5%碱量除以4,剩下的用糖补足。

例如:100ml5%碱稀释为1.4%碱:100/4=25,100-25=75,即为25ml5%碱+75ml糖)5、补钾:每100ml液体量中10%KCl总量不超过3ml,使钾浓度小于千分之三。

6、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盐:1份碱)按20ml/kg计算,30分钟内滴完。

7、累积损失量在第一个8小时补足,为1/2总量。

三、液体疗法基本原则“一、二、三、四”一个计划一个24小时计划二个步骤补充累积损失量,维持补液。

三个确定定量,定性,定速度和步骤。

四句话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转发/%C6%AE%C1%E3%B5%C4%B7%A2/blog/item/8eb1a4dfac9cda 5fccbf1aba.html内科疾病的补液原则体液是人体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体液占人体总重量约55%~60%,其中细胞内液占35%~40%左右,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20%,血浆占人体体重约4%~5%左右。

在正常条件下,体液在组成,容量、电解质浓度、酸碱度、渗透压等方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体液中,血浆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135~145 mmol /L,钾离子3.5~4.5 mmol/L,钙离子2.25~2.6 mmol/L,镁离子0.75~1 mmol/L。

主要阴离子有:氯离子98~106nmlo/L,碳酸氢根24~28 mmol/L,磷酸根和硫酸根1.5 mmol/L,有机酸离子6 mmol/L,蛋白质0.8 mmol/L。

组织间隙液组成与血浆相似。

而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为钾离子、镁和钠离子。

阴离子为碳酸氢根、蛋白质、硫酸根和磷酸根,血浆渗透压是决定体液在细胞内外流动的主要因素。

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10 mmol/L。

钠离子是血浆中的主要阳离子,占人体阳离子92%,占血浆渗透压90%,因此钠离子是血浆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的离子。

正常血浆渗透压=2(Na’+K’)+葡萄糖+尿素氮(均为mmol/L)。

成人每天需要水30~50 ml/kg(相当于2 500 m1),葡萄糖150 g,蛋白质1~2 g/kg,脂肪0.5~1 g/kg,热量30~40 kcal/kg。

人体每天摄取钠离子2~3 nmol/kg(相当于氯化钠4~12g),钾离子1~2 mmol/kg,磷离子0.278~0.556 mmol/kg,钙离子0.25~0.5 mmol/kg,镁离子0.25~0.5 mmol /kg。

当不同的疾病,在不同时期,破坏了机体调节机制,便可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失常,尽管它不是一个独立疾病,但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不同过程中。

特别是危重病抢救过程中,几乎都伴有这个病理过程。

因此正确识别,及时纠正紊乱综合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起了巨大作用。

一、内科疾病需要输液治疗情况1.不能经口摄入或经口摄入不足,难以维持生理需要,如昏迷病人、脱水病人,食道严重狭窄病人。

2.需要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如各种休克、脱水、失血。

3.危重病人的抢救治疗。

4.需要输液维持尿量、防止肾功能衰竭。

5.补充营养和热量。

6.输入治疗药物。

7.促进毒物排出体外.二、内科患者补液的基本原则(一)缺什么补什么补液量:生理需要量+额外丢失量+继续丢失量。

生理需要量每日1 500~2 500 ml。

额外丢失量包括:呕吐、腹泻量、高热皮肤散热出汗量,脱水利尿剂使用后尿量。

插胃管等体液引流量、抽取胸腹水量等。

除了丢失水分还伴有电解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丢失。

因此输液不但要补充水分、电解质,还要注意补充丢失或消耗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二)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一般情况下补液可采用口服(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衰等),插胃管鼻饲(如昏迷病人)。

而对重度失水,危重病人则采用静脉输液,一般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补液总量可在24~48 h内补完。

而对重度失水病人可在前6~8 h补其1/2量。

对于年轻心肺功能正常者输液量可大,输液速度可快,有时甚至1 000 ml/h。

而对老年人,心肺肾功能差的病人,输液量宜小,速度宜慢。

(三)量出而入在输液前,应详细询问病人进食情况,大小便情况、呕吐、腹泻次数、体温高低、汗的多少、观察病人神志精神,皮肤湿润度及弹性,脉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幅度,结合水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浆渗透压等检查结果来判断病人的失水种类、失水程度、酸碱紊乱的性质和程度,结合病人年龄、健康情况作出输液成分、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判断,在输液过程中,严格记录24 h出入水量,血压变化,心肺呼吸改变,及电解质血气改变,必要时作中心静脉压测量来判断输液量是否充足或过量,或速度过快,及时调整。

一般情况下输入量=输出量。

对于心衰、肾衰、呼衰、脑衰、肝衰等病人输入量应少于出水量。

(四)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兼顾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情复杂,病情凶险患者,要特别保持清醒头脑,分清哪些是原发病,哪些是内环境紊乱,哪些是显性,哪些是潜在,估计预后,要分清主次,轻重急缓,抓住主要矛盾,全面兼顾,恰当而及时地处理。

作者:襄医人2007-6-25 15:58 回复此发言--------------------------------------------------------------------------------2 回复:内科疾病的补液原则.出入量包括:入量:饮水1000~1500ML,食物水700ML,代谢水300ML.其中:饮水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习惯不同,差别很大.食物水:肉类约含70%,水果基本为100%.代谢水即内生水指体内代谢后产生的水量,300~350ML,三类物质产水如下:脂肪氧化产水约1.07ML/g,蛋白质0.34ML,碳水化合物0.56ML.出量:尿1000~1500ML,皮肤蒸发500ML,呼吸350ML,粪便150ML.2.出入量平衡,才能保持内环境平衡,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条件.负平衡是入量小于出量,是特殊情况下的概念,如脑血管病,颅内压增高,应用脱水剂的病人,前几天往往要求负平衡.但一般情况下这是有限度的,如上面的情况,我们多采取补前一天的有形出量,这样可以达到轻度负平衡,当然,如果存在高热,呼吸急促等因素,须另补充,小儿补液的原则:⑴ 根据脱水程度的轻重,确定补液总量。

⑵ 根据脱水性质,有无酸中毒及低血钾等,确定补液种类。

⑶ 补液时,一般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

补液总量应按规定速度补完。

怎样知道孩子发病的严重程度?怎样简单判断孩子的脱水程度呢?通常根据腹泻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孩子精神好,食欲影响不明显。

中型:出现轻度至中度脱水症状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出现重度脱水或已有烦躁不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明显中毒症状。

脱水主要从孩子的前囟门、眼窝、皮肤弹性、眼泪、尿量、口渴程度等方面来判断。

轻度脱水:小儿前囟门稍塌,啼哭泪少,皮肤不像平时那样嫩滑,尿量比平时略少。

中度脱水:可表现精神不好,爱哭闹但眼泪很少,眼窝和前囟门凹陷明显,皮肤和口唇干燥,尿量明显减少。

重度脱水:小儿由于水分的大量丢失,上述症状更明显,精神萎靡,由于口渴,表现为拼命吸吮奶汁或水分,口唇及舌面干焦起刺,6个小时以上未排尿,腹部或大腿内侧的皮肤明显松懈。

此时若不去医院就会危及生命。

调制口服补液盐的误区腹泻引起孩子脱水又未及上医院时,口服补液是争取时间、挽救孩子的方法之一。

应告知家长仔细阅读说明书,在配制时切忌用滚热的开水,否则会影响其成分而起化学变化。

由于里面已有糖分,不要再加糖。

要按照要求的量加水,不要过于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曾遇见一位家长,为孩子补液心切,将两袋补液盐倒入500ml容量的茶杯中,使孩子出现肌张力增高、易激惹等表现,查血生化显示血钠已达到165mmol/L(正常在130~150mmol/L)。

补液量:轻度脱水时按50~60ml/kg,中度脱水按80~100ml/kg。

累积丢失补液时间应在4~6小时。

若经过补液脱水已纠正,但孩子仍有腹泻,则按照“拉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液,此时ORS(口服补液盐)的浓度可较前稍淡(如原为500ml水/袋,现可加到750ml水/袋)。

配好的补液盐放置不能超过24小时,若已超过应弃去。

如何知道每次的大便含水量?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用一个有刻度的容器,放入一定容量的水(如30ml),将其倒在一个(块)干尿裤(布)上,观察渗入的程度并以此为度,有条件的家庭可用秤来称尿布(尿裤)的重量从而估算大便的水分。

大便无水分则停口服补液。

临床补液原则1.先胶后晶、先盐后糖胶体溶液分子量大,扩容作用较晶体溶液持久。

糖溶液中糖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弱。

所以一般补液原则为先胶后晶,先盐后糖。

2.先快后慢为及时纠正体液失衡,早期阶段输液速度宜快,病情平稳后逐步减慢。

中、重度失水,一般在开始4~8小时内输入液体总量的1/2~1/3,余量在24小时内补足。

但需根据病情、年龄、心肺功能给予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