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重点(关键)和难点工程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
1材料要求
注意粗细集料和填料的质量,从源头抓起,对不合格的矿料,禁止运进拌合厂。
堆放各种矿料的地坪必须硬化,并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材料被污染;各品种材料要堆放整齐并用墙体隔开,以免相互混杂。
粗、细集料进行覆盖防止雨淋。
细集料的潮湿将影响拌合机的产量、混合料出料温度大幅波动及燃油消耗率的大幅增加。
矿粉存放在防雨、防潮的贮存罐中,其含水率小于1%。
1.1粗集料、细集料、填料
粗集料、细集料、填料除满足规范要求的质量标准外,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检测各种规格石料的级配,按级配所要求的规格供料,防止供应商中途将石料的级配改变。
集料检测项目有:压碎值、洛杉矶磨耗率、视密度、吸水率、粘附性、针片状、软石含量、磨光值、冲击值、亲水系数、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1.1粗集料: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
2.36mm。
注:①坚固性试验可根据需要进行。
②对于3~5规格的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可不予要求,对应的
0.075mm通过率(水洗法)含量可放宽到3%。
③xx省地处多雨潮湿地区,当地粗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不是很理想,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宜掺加消石灰,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
1.1.2细集料:
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和石屑,细集料的生产必须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级配,要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规格。
细集料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质量符合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注:对于天然砂砾,采用0.075mm通过率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
对于石屑和机制砂,采用砂当量(适用0~4.75mm)或者亚甲蓝值指标(适用0~2.36mm或者0~0.15mm)来控制细集料的洁净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热拌沥青混合料中天然砂的用量不宜超过混合料的20%。
在可能发生车辙的路段,控制天然砂用量不超过10%。
机制砂的级配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S-16的要求。
石屑采用石灰岩石屑,是采石场破碎石料时通过 4.75mm或者2.37mm的筛下部分,生产石屑时要求采用抽吸措施,表面层和中面层宜将S14和S-16规格进行组合使用,S-15可以沥青稳定碎石基层中使用。
1.1.3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等碱性岩石磨细得到的矿粉,要求矿粉始终保持干燥不起团,能自由从矿粉仓自由流动,拌合机的回收粉不得作填料使用,为改善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要求采用干燥的磨细一级消石灰粉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用量为矿粉总量的20%。
面层用矿粉质量符合下表的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的质量要求
1.2沥青
抗滑表层AC-13C采用I-D类SBS改性沥青,制造改性沥青的基
质沥青和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其技术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道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供应商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测报告或者沥青样品。
改性沥青在贮存期间不得降低使用效果,已经离析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
下面层AC-20C和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ATB-25采用70号道路石油沥青。
在施工过程中对每批进场沥青的延度、针入度、软化点、闪点、含蜡量、密度、溶解度进行检查。
SBS(I-D类)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
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2沥青砼面层组成设计
沥青混合料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沥青材料相互配合的最佳组成比例,使之既能满足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又符合经济的原则。
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按规范要求分以下三步进行:
2.1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目标配合比在沥青面层施工一个月前进行,所选定的配合比供确定拌合厂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按规范要求,在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时,必须采用工程实际使用材料,而不是料场
的样品。
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操作框图
(1)确定各矿料的组成比例。
(2)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
(3)残留稳定度检验。
2.2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对沥青拌和厂的堆料场中的各种粗细集料均要重新取样进行筛分试验,如筛分结果发现集料的颗粒组成与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的颗粒有明显差别,则要重新进行矿料配合比计算,重新确定各冷料仓的出料比例。
拌和厂冷料仓的集料按目标配合比确定的比例进入烘干筒烘干后,热料经过二次筛分后分成4种不同粒径的集料,分别进入拌合楼内的热料仓。
各个热料仓中集料颗粒组成不同于冷料仓,需要重新进行矿料比计算,以确定各个热料仓进入拌合缸的比例,并检验确定最
佳沥青用量。
此阶段在沥青面层施工前十天左右进行。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框图
(1)确定各热料仓矿料和矿粉的用量
(2)确定最佳油石比。
(3)残留稳定度检验。
2.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采用的机械设备、施工工序、质量管理和检验方法与面层正式开工的日常生产相同,通过试拌试铺,为正式铺筑提供经验和数据。
试铺时,报告业主、监理部门,并会同设计部门一起进行鉴别。
拌合机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得到的混合料在试验段上试铺,在场人员对混合料级配、油石比、摊铺、碾压过程和成型混合料的表面状况进行观察和判断,同时,试验室密切配合,在拌合厂出料处或摊铺机现场采集沥青混合料试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和沥青含量、筛分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进行车辙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以检验高温稳定性和水稳性。
由此确定正常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作为生产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生产配合比验证流程图
3准备下承层
3.1沥青面层施工前对下承层表面进行认真检验:标高是否符合要求;表面有无脱落(局部脱落要重新补做透层或粘层)。
3.2对下承层表面的泥土、杂物清扫干净。
3.3拌合楼场地布置必须远离居民区。
3.4拌合楼称量系统的计量检查
将经过鉴定的20kg级砝码从拌合楼热料仓口分别投入拌合楼计量仓中,用拌合楼计量系统称量砝码,要求拌合楼计算机显示重量与实际重量的误差小于1.0%。
用同样的方法对矿粉计量仓及沥青计量罐的计量精度进行检测,要求误差小于1.0%。
3.5冷料仓上料速度测定
根据工程需要,首先由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初步确定拌合楼冷料仓放料口的开口大小,并固定该开口尺寸。
分别采用拌合楼额定的最低转速到最高转速(其间分5点)对某一冷料单独上料5-10分钟,采用拌合楼计量系统对上石料进行计量,从而确定该料仓在开口大小情况下,转速与上料速度的关系曲线。
对每一冷料仓均绘制出转速与上料速度的关系曲线。
当某种级配混合料需要的某种上料速度高于或低于拌合楼允许转速情况下,重新调整冷料仓的开口大小,重新完成上述测定,使所有需要的上料速度相应的转速均在机械设备允许的范围内。
在拌制沥青混合料时,可根据拌合能力计算从上述转速与上料速度的关系曲线中查得需要相应转速,并按此速度上料,确保各冷料仓上料速度的平衡。
试验完成后,冷料仓开口大小必须完全固定,一旦改变开口大小,上述曲线必须重新测定。
4沥青砼试验段
沥青面层施工开工前,均需先做试验路段.通过合格的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拟定试铺路段铺筑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采用重新调试的正式施工机械,铺筑试验段,试验段宜选在正线直线段,长度在300米左右。
试验路段施工分试拌和试铺两个阶段,需要确定如下内容:
4.1根据各种机械的施工能力相匹配的原则,确定合适的施工机械,按生产能力决定机械数量与组合方式。
4.2通过试拌决定:
(1)拌和机的操作方式---上料速度、拌合数量、拌和时间、拌合温度等。
(2)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决定正式生产用的矿料配合比和油石比。
4.3通过试铺决定
(1)摊铺机的操作方式---摊铺温度、摊铺速度、初步振捣夯实的方式和强度、自动找平方式等。
(2)压实机械的选择、组合、压实顺序、碾压速度、碾压遍数。
(3)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4)各种沥青面层的松铺系数。
在量测厚度时注意:非对应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