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成绩: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2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 2.当奖.帅三军 3.后值倾覆
4.引喻失义. 5.陟.罚臧否 6.论其刑.赏
7.夙夜
..奸凶 9.以彰.其咎
..忧叹 8.攘除
10.咨诹
.. 12.平明之理.
..善道 11.察纳雅言
二.选择题。
(10分)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
...的一组是()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B.亲贤臣,远.小人/敬而远.之
C.臣本.布衣/本.性难移 D.咨.臣以当世之事/法律咨.询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
A.奉命于危难之间./挑拨离间. B.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坚持不懈.
C.以光先帝遗.德/路不拾遗. D.可计.日而待也/千方百计.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开张圣听”、“奖罚分明”和“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B.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忠君报国的思想情感。
C.《出师表》中这次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出师表》中提出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是报先帝,忠陛下;主观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机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法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的建议。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2分)
1.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相呼应。
2.诸葛亮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原因是“”,出师战略目标的是“
”。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是:“”。
4.《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③“”。
7.从文中可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二是“
”。
8.作者受命以后,因为“”而“夙夜忧叹”。
9.诸葛亮拿“”和“”一正一反两种历史局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希望后主能吸取历史教训,做到“”。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具体指“”“”
“”。
11.诸葛亮非常感激“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所以他“”。
为报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后值倾覆”时“”。
由于诸葛亮做事谨慎,所以“先帝”在“临崩”之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7.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五.内容理解。
(8分)
1.本文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奏疏,在文章中他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2.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三国演义》有关情节,说说诸葛亮选择刘备作为自己主公的原因是什么?
3.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先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4.《后汉书·诸葛亮》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结合
本文,谈谈这几句评价说明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2分)
1.遂许先帝以驱驰
..兵败
..奔走效劳 2.当奖.帅三军激励 3.后值倾覆
4.引喻失义.适当,恰当 5.陟.罚臧否奖 6.论其刑.赏罚
7.夙夜
..奸凶排除、铲除 9.以彰.其咎表明
..忧叹早晚 8.攘除
10.咨诹
..正言 12.平明之理.治理
..善道询问 11.察纳雅言
二.选择题。
(10分)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
...的一组是( A )
A.此皆良.实/用心良.苦 B.亲贤臣,远.小人/敬而远.之
C.臣本.布衣/本.性难移 D.咨.臣以当世之事/法律咨.询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
..的一组是( B )
A.奉命于危难之间./挑拨离间. B.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坚持不懈.
C.以光先帝遗.德/路不拾遗. D.可计.日而待也/千方百计.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D )
A.文中作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开张圣听”、“奖罚分明”和“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B.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忠君报国的思想情感。
C.《出师表》中这次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出师表》中提出这一目标的客观条件是报先帝,忠陛下;主观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机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法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的建议。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B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2分)
1
2,
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是:。
4.《诸葛亮集》中有:“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
6
同”
7.从文中可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二是。
8。
9。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
四.重点句子翻译。
(14分)
1
2
3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了命令
5
6
7
五.内容理解。
(8分)
1.本文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奏疏,在文章中他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三国演义》有关情节,说说诸葛亮选择刘备作为自己主公的原因是什么?
刘备能够礼贤下士,尊重诸葛亮。
3.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先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胸怀宽广,气度恢弘,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并能亲贤远佞的仁君贤主。
4.《后汉书·诸葛亮》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结合
本文,谈谈这几句评价说明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开诚布公,公正无私,赏罚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