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国6[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

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

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

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

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

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列宁主义哲学极大地丰富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试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与时俱进,那么马克思主义一定就被当时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新的挑战,所冲击,而陨落。

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苏联,也就没有新中国。

不管是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起源,还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在对待前人的理论成果时,一定要批判的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马克思主义最初的产生来看,马克思正是批判的去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从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才形成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如此,不能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书本内容,不要盲目的相信权威,要认真的分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没有主见的人是可悲的。

只有带有批判性质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

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与时俱进的品格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品格。

当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淘汰,比如电脑手机等产品日新月异,IPHONE5还没出多久IPHNE6都出了,当你还在用office2003时,能熟用PS和视频制作的人早就先你一步升职了,正所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所以作为一个当代大学应该像马克思主义一样,拥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批判的继承,不能一味地排斥旧的,要有选择的,就像最初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实践、实事求是与马克思的中国化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曾出现过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它主张放弃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地割裂开来,结果葬送了大革命的成果。

后来,中国共产党内又发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它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照搬俄国革命的现成经验,反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它也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致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到严重的挫折。

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这些“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在中国的实践,为新中国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年轻的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有过理论上的迷误和实践上的挫折。

这种迷误和挫折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极端,出现了全局性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这种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违背了我们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当我们在理论上背离了这一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实践中就难以避免挫折和失败的厄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坚决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新时期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1941年,毛泽东就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话,原意是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

经毛泽东这么一改造,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以后的列宁,毛泽东亦或是邓小平等人,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才有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列宁也是从俄国当时战后的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在中国,毛泽东更是把中国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提出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

至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在新时期的中国,把握住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国内外形势,适时提出了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改革。

所以,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应用于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更是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来。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

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三、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是由于它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恩格斯说:“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具体问题、所使用的思想材料,甚至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都有可能受制于他们那个时代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却因马克思、恩格斯所独具的反思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传统,而得到了消解和超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