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纸赏析

剪纸赏析

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赏析
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民间劳动者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得来,“浸透着人们发自内心的良好祝愿,反映着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剪纸是人们为了自身欣赏和实现使用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自发性和娱乐性的视觉艺术形式。

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薄薄的纸,就能让剪刀在挥起的一瞬间,将民间艺术家最浓厚的内心情感和最淳朴的审美追求倾注其中。

剪纸多以反映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的题材为主,所以以民俗题材为主的剪纸,就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

一些民间剪纸作品的艺术赏析:
《百菊图》选图
以上是工艺美术家张永寿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张永寿的《百菊图》。

张永寿剪纸题材广泛,最擅长花卉,尤以剪菊传神。

他年轻时酷爱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励志奋进。

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备,轻灵自如,各呈娇妍,面对这些栩栩如生的剪纸菊花,人们得到了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

剪花卉,要重视线条的掌握,要达到“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

剪口要求整齐、光洁、均匀。

《百菊图》剪纸,充分运用了这些技巧,每一幅构图,总要做到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

正是这些高度技巧的发挥,我们看“百菊”,才会有栩栩如生、楚楚动人之感,而越看越爱看。

二龙戏珠凤鸣九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

对龙的理解我们基本上有个共识。

我们的先人在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对风雷雨电等现象模糊不清,听到了“隆隆”的雷声,便有了“龙”的发音,看到了长长弯弯的闪电,便有了“龙”的基本形状,这些自然的现象人们无法认识,更没有办法解释,这时我们的先人就把龙当作了自然的主宰者,这个时候龙就是万物的神灵,就是万物的主人。

民间艺人也就常常以此做为创作的主题,虽然没有真实的龙凤存在,但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

正如前面所说,剪纸艺术本就是贴近民间生活的,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

十二生肖文化剪纸
岁月的舞台,一年一启幕一落幕。

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此生肖,彼属相,十二年一登台,十二岁一循环。

龙蛇马羊乃至猴鸡狗猪,这些生肖依次出场,它们不仅仅将每一年的地支化为灵气飞动的属相,他们还是带着更多的文化含蕴登台的,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生肖文化长盛不衰的动感活态,同时,它也揭示了亿万人身边司空见惯的十二种动物精灵,却能形成如此规模博大的文化集结,并且能使生肖文化集结和每一个活着的和离去的人的精神、命运和情感,紧紧牵连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永生也剪不断的文化情结。

人们将这种文化情结融入到小小的剪纸之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样恰
恰反映出了各种民俗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更加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创作空间。

民间门神文化剪纸
提到剪纸就不得不谈谈民间的门神剪纸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

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门神的形象有很多,有尉迟恭和秦琼、钟馗最为常见。

虽然刻画的人物各不相同,虽然人物相同但各地的形象又有区别。

这些门神虽然形貌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怒目而视,威武不凡。

也许这就是门神需要的一种特点吧!
这是一套分八长条剪成的大窗花。

亭台院
落,长廊小桥等建筑物,分布在修竹垂柳,芭蕉
梧桐,水池丘陵假山之间。

标有潇湘馆,栊翠
庵,稻香村,沁芳亭,怡红院等名称,概括地表
现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全景。

园内出现人
物十一,或坐于桌旁,或凭倚石几,或启户欲入,
或漫步亭外,或欣赏莲荷,或垂钓池边,或对话
院中,则是众多角色的一部分。

图中景物人物虚
实对比鲜明,可谓繁而不乱。

大观园清末山东蓬莱
此幅窗花系山东省福山县林秀英作。

胶东农
村许多地区的窗格作密植的栅状。

因此窗花的构
图也往往作垂直的长条,称为"棂花"。

"棂花"每
套有四条幅至十条幅不等,表现的题材有花卉,
鱼虫,山水,人物等。

此"会客"表现具有装饰性
二层楼的房屋,中堂方桌两旁坐有各执团扇之男
女,似在拉家常。

两厢房有儿女煮茶侍候,富有
生活气息。

因剪纸整幅表现了楼房,故此类剪纸
民间又称"窗楼"。

会客清末山东福山
艺术起源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体现一件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剪纸艺术就是这样,它的全部素材均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民间剪纸艺术作为民俗风习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和象征作用,是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是民间习俗生活形象化的再现。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的艺术形象,既有它自己的形式规范,又可发挥自由的想象。

民间艺术家用自己的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和完善了一整套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其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流露着劳动者自己的个性特点、真情实感。

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它就地取材,质料便宜,不需精雕细琢自有其淳厚古拙或纤巧天成之风趣,令人百观不厌,永为人民喜爱。

就剪纸艺术而言,它的工具和原料极其简单而易得,无论是民间剪纸艺人或广大农村妇女,他们随时随地拿出剪刀和几张纸片,即时就能发挥他们内心蕴藏着的艺术创作才能,其技艺之精,堪称巧夺天工。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

它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它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它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它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