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考语文试题

月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八年级语文试题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140分,时间120分钟。

请规范书写,把答案写在答案卷对应的位置。

相信自己能行,能出色的完成本次测试,预祝你成功!一积累与运用(20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 ,_________ 。

( 《诗经》 )(2)无意苦争春,_______。

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3)同是送别,李白在《送友人》中,抒发自己对行踪不定的友人难舍难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而王勃则用______,_______的诗句,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4)《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 (《庄子·逍遥游》)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虔.(qián)诚驰骋.(chéng)迂.(yū)回骤.(zhòu)然B.驻.(zhù)防刹.(chà)那焦炙.(zhì)蜿.(wān)蜒C.诅.(zǔ)咒挟.(xié)持瞭.望(liòo)俯瞰.(gǎn)D.眩.(xuán)晕徘徊.(huai)夙.(sù)愿远眺.(tiào)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4分)人生在世,难免不会有痛苦的经历和体验,与其消极悲观、(),倒不如抖擞精神、放开手脚,去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抛却心理包袱自然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们可以渺小卑微,不被他人(),但是绝不能失去信心和精神力量。

⑴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2分)怨天尤人游手好闲关注关怀⑵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分)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壶口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各拉丹冬”,领略了那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这一段选自马克,吐温的游记散文《登勃朗峰》D.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丽江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建筑古朴,民风质朴,这篇散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立体丽江图,给人以清新优美的艺术感受。

二阅读(57分)(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8分)[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乙]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

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

及为相,甚允③时望。

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

上常临镜,默默不乐。

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

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选自《涉史随笔》) [注] 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

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③允:符合。

5.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不独亲.其亲 (2)上常临.镜(3)及.为相(4)男有分.6. 翻译下列语句。

(4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7.下列停顿正确的是()(3分)A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C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8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何不逐之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B.无丝竹之乱耳C.持就火炀之 D.何陋之有9. 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

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

10.读【乙】,说说唐玄宗为什么要“以韩休为相”。

(二)古诗词赏析。

(3分)11.对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回答问题。

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口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D‘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将其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

(三)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12~15题。

(10分)⑴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

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

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

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⑵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

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

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

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

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

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2.选文中“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分)1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A”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14.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4分)15.这段文字出自小说《》,作者是。

(2分)(四) 阅读下面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第16-19题。

(各2分共8分)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6.第③段中的“实验的精神”,指的是:17.“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他的错误是什么?作者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1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1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8分)读三峡王充闾①“船窗低亚小栏干,竟日青山画里看。

”我满怀着四十余年的渴慕,放舟江上,畅游三峡,饱览着山川胜景。

②三峡,这部上接苍冥、下临江底,近四百里长的硕大无朋的典籍,是异常古老的。

早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不,应该说早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之际,它就已经摊开在这里了。

它的每一叠岩页,都是历史老人留下的回音壁,里面镂刻着岁月的屐痕。

③我们不能设想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读尽它的无限内涵,但总可以观嬗变于烟波浩渺之外,启哲思于残编断简之中。

作为现实与有限的存在物,人们徜徉其间,一种对山川形胜的原始恋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激动会不期而然地被呼唤出来。

④早在五千年前,这锦山秀水就曾闪烁着大溪文化的异彩。

两千年前,扁舟一叶从那条唤作香溪的小河里,载出一位绝代佳姝。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不独闾里之荣,也是邦家之光。

两汉之交,公孙述枭踞白帝城,跃马称帝。

过了三周甲子,这里又成了吴蜀争雄的战场,年轻的陆逊创了“火烧连营七百里”的赫赫战功。

刘先主永安宫一病不起,将他的嗣子、未竟事业连同未来的千般险阻,一股脑儿托付给他的军师。

诸葛公神机妙算,在鱼腹浦摆下了“八阵图”.⑤今日舟行访古,不仅史迹久湮而且江山亦不可复识矣。

以诗而言,巫山十二峰可以说是一部不是靠语言文字,而是由境界氛围酿成的朦胧诗卷。

两岸诸峰时隐时现,忽近忽远,笼罩在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万古空蒙之中,透出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朦胧意态。

比之以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

在这里,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毕具。

那群峰竞秀、断崖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

而云封雾障中的似有若无,令人神凝意远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⑥著名学者王国维有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说法,还有人把绘画分为写实、传神、悟妙三个层次。

我以为,读三峡可能也有三种灵境:_________读之,止于心灵对自然美的直接感悟,目注神驰,怦然心动。

_________读之,会感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物交融互渗,物我融为一体,亦即辛弃疾词中所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_________读之,则深入画境,浓酣忘我,“冲然而澹,悠然而远”,进入《易经》中那“天地因蕴,万物化醇”的灵境,此刻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