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科生土建施工组织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生土建施工组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1 选题的背景
大体积混凝土最早应用于水利工程,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大体积混凝土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结构和工业建筑等结构中。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是困扰建筑业多年的质量通病,如裂缝较多、较深,将直接影响结构安全。

这些大体积混凝上结构,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较小,而由水泥水化过程中释放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混凝士收缩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冈,是在大体积混凝上结构施工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开裂后,其性能与原状混凝土性能差异很大,尤其是对耐久性(渗透性)的影响更大;混凝土渗透反过来又会加速和促使混凝土的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其结构的长期安全和耐久运行。

裂缝的产生大多在早期,因此,探讨裂缝产生的原因以防止裂缝的出现就显得格外重要。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George Earl Troxelle 和 Harmer E.Davis[8]在l956年研究了水泥的矿物成分(水泥的品种)对混凝土绝热温升的影响,认为细水泥的发热速率比粗水泥快,而水泥细度对最终发热量没有影响。

J.J.Brooks和A F.AI-kaisi[9]研究了波特兰水泥和矿渣水泥在升温后浇筑的早期强度发展规
王赫[1](1997)等人有过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在国外研究较早。

从1900年到1930年,建成的混凝土坝施工中,已开始对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措施进行研究。

,1915年,美国在爱德荷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高于100m的混凝土坝(坝高107m),即箭石坝(Arrow Rock)。

在施工中,开始用坍落度测稠度、塑制试件测定抗压强度,但对加水量仍无严格控制,拌制的混凝土仍很稀。

由于施工技术上的缺陷,那时的混凝土坝出现了严重的裂缝。

1930年后,开始注意到大坝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到1933年,美国开始修建世界上第一座高于200m的混凝土坝——胡佛坝(221m高),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一次采取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横缝分布均为15m,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223kg/m3,采用低热水泥,浇筑层厚1.5m并限制间歇期、预埋冷却水管等。

结果表明这些温控防裂措施是比较成功的。

美国在对水工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裂缝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初己形成了一套比较定型的设计、施工模式。

前苏联在1977年修建了托克托古尔电站,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措施,即托克托古尔法。

叶琳昌[2](1986)说过:1953年美国在修订混凝土坝的施工规范时,美国陆军工程师团首次对混凝土的表面保温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当温度骤降超过14℃时,必须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其次在每年九月至次年的四月的低温季节,当浇注块顶面和侧面暴露时间超过了30天,也需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温。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孙林柱[3](1999)依据温度裂缝控制的要求, 对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由温度引起的温度应力以及最大伸缩缝间距进行了理论分析, 给出了控制裂缝的主要措施,为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龚召熊[4](2000)认为:我国的大体积混凝土水工工程的建设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混凝土的温度裂缝问题。

初期修建丹江口工程时,混凝土出现了大量裂缝,后经过停工整顿,在现场进行了历时数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总结了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提出了防裂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基础允许温差、新老混凝土上下层温差和内外温差;二是严格执行新浇混凝土的表面保护;三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复工后,没有出现严重危害性的贯穿裂缝或较深层裂缝。

表面裂缝也很少出现,为以后防裂技术奠定了基础。

随后,水工方面防裂技术发展迅速、日趋成熟。

跨世纪宏伟工程三峡大坝能够顺利建设的前提之一正是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技术的成熟程志[5](2010):超大体积混凝土在水泥水化时, 会形成外低内高的温差, 这种温差会使超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 会引起质点发生的变形不一致, 从而产生内约束。

超大体积混凝土中心由于温度较高, 所产生的热膨胀也较表面大, 因而在混凝土中心产生压应力, 而表面则产生拉应力。

当表面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就会在超大体积混凝土的外表面产生裂缝, 这种裂缝比较分散、裂缝宽度小、深度也很小, 俗称∀表面裂缝。

它一般发生在浇筑后的温度上升阶段, 是由于混凝土体积发生膨胀所形成的。

袁勇[6](2004)分析了现浇混凝土早期性能特点和早期应力、应变发展规律介绍了结构特性、环境因素对混凝土性质变化作用机理。

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时变应力分析理论。

对早期裂缝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方法进行了阐述。

刘海成[7](2005)在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计算中,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徐变变形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场应力场存在耦合现象。

根据温度损伤和温度对徐变的影响, 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混凝土弹性模量表达式和徐变应变计算的递推公式。

应用粘弹性与损伤耦合和正交各向异性损伤理论, 描述了混凝土在高应力水平下的非线性徐变特性和由于微裂缝扩展引起的刚度退化与应变软化, 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力场分析的有限元表达式。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2.1 基本框架
1 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
1.2 工程概况
2 施工部署与施工方案
2.1 施工部署
2.2 施工总体流程和施工区段的划分
2.3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
3 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3.1施工进度计划安排
3.2 工期保证措施
3.3各项资源的配置
4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4.1 测量定位放线
4.2 土方开挖
4.3 基坑围护工程
4.4 砼工程
4.5 大体积砼的浇筑
4.6 钢筋工程
4.7模板工程
4.8 装饰工程
4.9外脚手架工程
4.10门窗工程
5技术措施及技术经济指标
5.1质量保证措施
5.2 季节性施工措施
5.3 技术经济指标
5.4 大体积砼新技术
2.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混凝土最重要的两种变形是一膨胀与收缩。

但这两种变形引起混凝士开裂是有条件的,约束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养护主接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3)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在初始几天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无论温升阶段,还是温降阶段,混凝土中心温度总是高于混凝土表面温度。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控制好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的约束条件。

(2)严格保持混凝土凝结过程中所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养护工作。

(3)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处理好水化热所造成的内外温差,减小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从而保证混凝土强度。

3 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体现出其独特性和统一性,故拟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门式钢构厂房和框架综合楼在施工中各技术规范、操作过程和风险进行研究,运用模型法整合流水步骤对施工过程进行优化,运用二者结合的方法对本建设工程进行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的论证。

4 预期成果
通过对本工程中涉及的各方面的细致研究和对施工组织设计这一编制的整体把握,从而对施工前期的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并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新工艺和新技术通过本工程进行尝试和论证。

5 研究工作进度计
` 进程安排
2010年6月15日-20日启动毕业论文环节,选题
10月20日前上交任务书
11月5日前完成开题答辩
11月20日前前期材料上交
11月20日-11月30日前期材料互评
12月1日-12月15日前期材料修改,定稿
12月16日-12月23日抽查前期材料
12月16日-1月14日完成论文初稿并上交
1月15日-1月16日中期检查
2011年5月初(第八学期)第一轮答辩
6月初第二轮答辩
参考文献
[1]王赫等,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若干问题[J]。

施工技术,1997
[2]叶琳昌,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LE[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孙林柱.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理论分析及其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
第4 期
[4]龚召熊,水工混凝土的温控与防裂[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5]程志, 郭宏,韩云山.超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年04

[6]袁勇.混凝土结构早期裂缝控制[M].科学出版社.2004 年4 月
[7]刘海成宋玉普吴智敏.考虑温度影响的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分析方法[J].大连理工大
学学报.2005 年第1 期
[8]George Earl Troxelle,Hamler E.Davis.Composition and Propefties of Concrete[M],
New York,1956.
[9]J.J.Brooks,A.F.Al-kaisi.Early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Portland and Slag Cement
Concretes Cured at Elevated Temperature[J].ACI Material Journal,1990,89(10):503-5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