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 PPT
• 长征精神的第一重意义:艰苦朴素, 不涉浮华。
• 长征精神的第二重意义:团结友谊, 合作互助。
• 长征精神的第三重意义:体恤民情, 执政为民。
红军过草地
• 长征精神的第四重意义:开拓进取, 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 富,虽然过去70年了,但是长征不朽的精神 和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 量,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重要法宝, 是抵制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
同时,长征精神又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 教材,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 教育的重要内容。用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青少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共产党人的神圣 职责。
我们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 记党的宗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长 征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 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的长征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回顾革命历史,纪念红军长征胜利,重要的是为 了学习和总结长征革命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长征中 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 业推向前进。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 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 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 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 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 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 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 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 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 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 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 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 斗”的革命乐章。
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朱毛会师
南昌起义失败后,收集余部 进行整编,转战粤湘赣边界。 由于受到李德、博古“左” 倾错误,第五次的“反围剿” 失败,被迫长征,1928年在 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军长担粮
自朱毛会师在井冈山会 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 根据地看成眼中钉、肉中刺。 于是便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进行“包围”、“围剿”,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较少, 供给部队的粮食不多,所以 还得自己下山去担粮,战斗 间隙,朱德总是和战士们一 起下山挑粮,于是八百里井 冈都留下了朱德、毛泽东和 井冈山军民一起挑粮上山的 足迹。
吾将以身殉国家,愿拼 热血为吾华。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
尽作主人翁。
望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Fra bibliotek 历史评价
朱德元帅在中国人军解放军将领中,被 誉为“红军之父”,他那平易近人的仪态, 忠厚长者的风范,运筹帷幄的才智,用兵 如神的韬略,不但闻名于全中国,而且闻 名于全世界。
历史评价
在战争岁月里,他和毛泽东互为依存, 谁也离不开谁,被世人称为“朱毛”。在 军事指挥方面,毛泽东更是倚重于朱老总。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乃至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等长期艰苦的革命战争中,都得到更 为广泛深入地发展和运用,形成了一整套 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体系。
他穿着草鞋, 戴着斗笠,挑起粮 食,跟大家一块儿 爬山。白天挑粮爬 山,晚上还常常整 夜整夜地研究怎样 跟敌人打仗。
看看这个扁担
扁担 德 朱
准 不
拿 乱
授勋
公元1955年9月,朱德已经 69岁了,毛泽东要在怀仁堂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们 授勋。
晚年朱德抱病工作 毛泽东向朱德授勋
朱德名言
朱德(1886年——1976 年),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 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 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艰难起步
朱德出生在1886年12月1日 的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 的一个佃户农家。在小时候 朱德的父母把他送到远房堂 叔的私塾读书,长大以后朱 德到仪陇任教,后认识到 “教书不是一条生路”于是 投笔从戎,寻找新的救国之 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 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 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 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 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 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 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无论是难以 自拔的沼泽,还是茫茫无际的草地;无论是皑皑 白雪,还是飞机大炮;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饥 饿干渴……红军将士都抱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展 开殊死搏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 给自己。
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