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课件
阴寒内盛
28
黑色☆
❖ 机理 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 脉络拘急
❖ 主病 肾虚 寒证 水饮 瘀 血 痛剧
面色暗淡--肾阳虚
面色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肾虚水饮
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 肌肤甲错
——久瘀
❖ 脏腑——肾
29
望色的注意事项
❖1 病色与常色的比较 ❖2 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 ❖3 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4 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 4、体态:丰满、动作自如为有神;消瘦、动 作艰难为无神。
❖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 1、得神:又称有神。 ❖ 2、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 3、失神:又称无神 ❖ 4、假神:
1 得神☆
❖ 概念 精充气足神旺或 虽病正气未伤之象
❖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清语明 面色荣润 目光明亮 精彩内含 体态自如 反应灵敏 呼吸平稳 肌肉不削
无神(精亏病重)
治疗养护得当
❖(二)神的具体表现
❖ 1、两目:神光充沛,精彩内含,运动灵活, 视物清晰为有神;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 动不灵,视物模糊为无神。
❖ 2、色泽:荣润有神;枯槁无神
❖ 3、神情:神志清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 反应灵敏为有神;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 情淡漠,反应迟钝为无神。
脏腑和调 精气充盛 虽病预后良好
2 少神
❖ 概念: 精气轻度损伤之象
❖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不振 健忘困倦 面色少泽 目光呆滞 动作迟缓 少气懒言 倦怠乏力 肌肉松软
脏腑功能虚弱 精气受损
3 失神☆
❖ 概念: 为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之象 ❖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精神萎靡 神识不清 语言错乱 反应迟钝 面色晦暗 目暗睛迷 形体羸瘦 动作失灵 呼吸气微或喘促
(1)口唇干裂──热盛伤津,阴虚火旺
(2)口角流涎──小儿脾虚湿盛或成人中风
(3)口唇靡烂──色红:脾胃积热 淡红:虚火 鹅口疮:心脾积热
(4)口唇生疮──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毒郁结
(5)口腔粘膜斑点──麻疹粘膜斑
6 望齿与龈
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
干燥如枯骨──阴液已伤(胃阴或肾精)
牙齿松动──肾虚
65
❖ 痈 患部红肿高大, 根盘紧束,热 痛明显。阳证
教学要求
1.掌握正常面色及 常见病五色与主病 2.掌握正常舌象及常见病舌象与主病 3.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脉象与主病 4.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运用原则 5.熟悉四诊的基本概念和问诊内容 6.熟悉切诊的部位和方法以及望舌和切脉的注意 事项 7. 了解望神的临床意义
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 方法。
脏腑精气衰竭 正气大伤
神昏谵语 壮热烦躁 四肢抽搐 循衣摸床 撮空理线 卒然昏倒 两手握固 牙关紧闭
邪气亢盛 扰及神明 正不胜邪
4 假神☆ ※
❖ 概念: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 时好转的假象 ❖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志不清
精神转佳
面色晦暗
颧红如妆
瞳仁呆滞
目光浮露
语言断续
语声清亮
不思饮食
饥不择食
阴不敛阳 脏腑精气将绝
❖(二)常色与病色
❖ 1、常色: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明 润、含蓄。
❖ (1)主色: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又称正 色。属于个体素质,终生基本不变。
❖ (2) 客色:外界因素不同、生活条件不同, 而微有相应的变化。
常 色☆
❖ 正常的 无病的面色 ❖ 特点 明润含蓄 ❖ 1 主色
与生俱来 基本不变 ❖ 2 客色
咬牙啮齿──动风、小儿虫积、胃有积 滞
望龈
正常──色淡红而明润: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淡白──血虚、失血
牙龈肿痛──胃火上炎
齿衄──兼红肿:胃火上炎 红肿不甚:脾虚失摄
6 望咽喉
红肿痛: 红肿、疼痛、溃烂、脓点(乳蛾) ──实热(肺胃热毒壅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 ──虚热(肾水亏少,虚火上炎)
伪膜 松厚、易剥、不出血——肺胃热盛 坚韧、着实、刮不去、出血——白喉
63
(二)皮肤病症
1、斑疹
❖斑 平铺皮肤
阳斑-温热邪毒内迫营血 阴斑-脾虚失统 阳虚寒凝
❖疹 高出皮肤
麻疹-外感风热时邪 风疹-外感风邪 瘾疹-外感风邪或过敏
64
2、水疱
❖ 白锫 白色晶莹如粟流水 湿热郁于肌表
❖ 水痘 斑丘疹-水疱-易破 外感湿热
❖ 热气疮 口角唇边鼻旁 外感风热 肺胃蕴热
❖ 湿疹 红斑-丘疹-破-糜 烂 ---湿热蕴结
面削颧耸
❖ 气血虚衰 脏腑精气耗竭 多见于慢性病 的危重阶段
42
口眼歪斜
❖ 风邪中络
❖ 肝阳上亢 风痰阻络
43
❖ 二、望五官
❖ (一)望目
❖ 1、目神:视物清晰,神光充沛,精彩内涵 ❖ 2、目色: ❖ 3、目形: ❖ 4、目态:瞳孔扩大、瞳孔缩小、目睛凝视、昏
睡露睛、胞睑下垂
❖ (二)望耳
❖ 可以测知肾、胆及全身病变 ❖ 1、耳的色泽: ❖ 2、耳的形态: ❖ 3、耳内病变:
季节 气候 环境 《医宗金鉴》:
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 推迁不常 故为客色。
22
病色☆
❖ 异常面色
❖ 特点 晦暗 暴露 1 善色 光明润泽
精气未衰 胃气能上荣--气至 新病 轻病 阳证 预后好
2 恶色 枯槁晦暗 精气衰 胃气不能上荣-气不至 久病 重病 阴证 预后差
23
五色主病☆
病色--五色 青赤黄白黑
囟门迟闭 ——解颅
❖ 3、头发
❖ (1)发黄:精血不足、先天不足、疳积 ❖ (2)发白:肾虚、劳神伤血、先天 ❖ (3)脱发:血虚、肾虚、血热化燥
❖ (二)望面部
❖ 了解神的盛衰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 1、面形异常:
❖ (1)面肿:外感风邪、脾肾阳虚、心肾阳虚 ❖ (2)腮肿:外感温热毒邪、阳明热毒、腮腺肿瘤 ❖ (3)面消颧耸: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衰竭 ❖ (4)口眼外邪:风邪中络、中风
❖四、望态
❖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的动 作以诊断病情的方法。
❖ (一)望态的原理
❖ (二)望态的内容
❖ 1、动静姿态
❖ (1)坐形
❖
(2)卧式
❖
(3)立姿
❖
(4)行态
❖ 2、抽搐 多为动风之象
❖ 3、偏瘫 ❖ 4、痿痹
❖二 局部望诊
❖ 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 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 致的观察,以测知相应脏腑的病变情况。
❖ 脏腑——心
26
黄色☆
❖ 机理 脾虚机体失养
❖
湿邪内蕴
❖ 主病 脾虚 湿证 黄疸
❖
萎黄--脾胃气虚
❖
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
一身俱黄--黄疸
❖
分阴黄、阳黄
❖ 脏腑----脾
27
白色☆
❖ 机理 气血不荣 气虚血少 阳衰寒盛
❖ 主病 虚证 寒证 脱血 夺气
❖ 淡白--血虚 脱血 ❖ 恍白--阳虚 水泛 ❖ 苍白--阳气暴脱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第一节 望诊 Inspection
❖ 望诊:是医生通过运用视觉对人体外 部情况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健康 状态,测知病情的方法。
❖ 依据:人是有机的整体——司外揣内
❖ 内容:全身、局部、舌、排出物、小儿指
纹。
❖望诊的注意事项:
❖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 3、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 4、四诊合参
❖ 概述 Introduction ❖ 一 全身望诊 Inspection of the whole body ❖ 二 局部望诊 Inspection of local regions ❖ 三 望排出物 Inspection of excreta ❖ 四 望小儿指纹 Inspection of infantile index
56
❖ 六、望皮肤
❖ (一)色泽异常 ❖ 1、皮肤发赤 ❖ 2、发黄 ❖ 3、紫黑 ❖ 4、白斑
(四)望皮肤
(一)色泽
发赤── 丹毒(抱头火丹、流火、赤游 丹)
发黄──黄疸:阳黄、阴黄 发黑──肾阳虚衰 白斑──白殿风:风湿侵袭,气血不荣
(二)润枯
皮肤润燥── 干涩:津液已伤
(三)肿胀
肿胀──近按之如泥:水肿(阳水、阴水) 按之随手而起:气胀(气机不畅)
❖ 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面、五官、躯体、四 肢、二阴、皮肤等。
❖一、望头面
❖ (一)望头部
❖ 可以诊查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 1、头颅 ❖ (1)头大:先天不足 ❖ (2)头小:先天不足 ❖ (3)方颅:佝偻病、先天梅毒 ❖ (4)头摇:肝风内动、气血虚衰
头形
针对婴幼儿 ❖ 大颅--先天不足
finger veins ❖ 五 望舌
一 全身望诊
❖(一)望神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神
狭义:指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精足病轻)
❖(二)望色 Inspection of
complexion
❖ 又称色诊。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 诊察病情的方法。
❖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 1、色、泽的意义与关系
❖ (1)皮肤的颜色:可反应气血的盛衰和运行 情况,并反映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证。
❖ (2)皮肤的光泽:肤色的荣润与枯槁。反映 脏腑精气的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