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计划人教新课标版第二阶段:5月25日之前(二模后到三模前),第二轮复习,搞专题,提能力。
打破教材体系,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培养能力。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
在这一阶段,教师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专题复习也就是归纳知识的复习,结合教材,打破体系,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界限进行比较对照、求同找异、纵横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也可以与时政结合起来复习。
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
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
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纵”或“横”地复习,而应纵横联系,形成专题,构成知识网络体系。
另外,在专题复习时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问题现实化”),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复习时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要让学生通过列表、编写提纲等多种形式,将历史知识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才不会混淆。
现举例如下:中国近现代史专题:1、近代侵略专题:⑴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中的暴行(英军强占香港岛、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旅顺大屠杀、八国联军血洗北京城、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这些事件充分体现侵略军的血腥与残暴。
⑵其他侵略事件(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阿古柏侵略新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学生认识到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把非法侵占加以合法化,把侵略成果扩大化。
让学生清楚哪些条约有割地内容,哪些有开放通商口岸内容,哪些有赔款内容,哪些条约侵略出现新形式。
2、反抗专题反抗专题(以人物为中心)学生经常弄不清人物的身份,为此把它们分成这几类型。
清朝官员将领: 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共产党员:杨靖宇、彭德怀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民间团体及代表:太平军(洪秀全、李秀成)、义和团。
我们让学生以历史人物联系相关事件,从人物身上学到一些优良品质。
3、探索专题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弄清时间,领导阶级派别,代表人物,目的,内容,结果性质,意义)4、中共专题(1)中共会议: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让学生认清哪些会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哪些在建国后召开的,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哪些会议中形成了中央领导集体。
(2)革命专题:以新民主主义时期内中共28年奋斗历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为主,抓住四个历史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3)建设专题:以现代史中四个历史分期的历史特征为主干,以取得的重大成就为重点。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巩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建设: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政治建设:一届人大并制定第一部宪法,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特色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外交成就:一方针(求同存异)、一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二十一世纪的外交。
(4)党的路线、政策、方针、原则、构想、战略专题,把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路线:政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政策:改革开放;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外交: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对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台:一个中国的原则构想:一国两制;战略:西部大开发(5)历史文献类《民报》、《新青年》、《双十协定》、《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美联合公报》(6)其他专题A.理论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如果联系世界史的话还有马克思主义B.口号类:“自强”与“求富”、“民主”与“科学”、“外争主权、内除国贼”C.诗词歌赋歌谣类:D.近代反动政权: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近代反封建的具体目标以及他们的反动代表。
E.统一战线:两次国共合作,也可联系到国共两次内战(6)三农问题(毛泽东、邓小平)联系到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学生关注三农,关注民生(7)热点地区(东北、南京、北京、上海、台湾、新疆、西藏、香港)(8)重要人物: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重要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世界历史专题(1)国别史:美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以美国为例:复习美国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美国的历史梳理成以下一条线索: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罗斯福新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冷战的实施——“一超多强”时期的美国。
(2)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重点放到发明家和重大成就,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3)世界大战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经过(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束标志、结果)、性质、影响等,培养学生形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现代意识。
(4)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专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5)国际关系专题一战前: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二战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当今:暂时“一超多强”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展示每一阶段国际政治局势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6)工人运动专题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7)地区及国际组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国际联盟;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欧共体和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让学生分清他们是区域性的还是世界性,是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的。
(8)国际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26届联大;上海APEC会议(9)历史文献《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法典》、《人民宪章》、《共产党宣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农奴制法令、《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国家工业复兴法》、《慕尼黑协定》、《联合国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约》,每一文献的核心内容,是哪一国家的法令,或者与哪些国家有关(10)战争及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萨拉托加大捷、拿破仑对外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柏林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海战、抗日战争、百团大战)、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科索沃战争,使学生认清战争的性质,分清战争与战役的区别,了解战役在战争中的地位(11)思想运动及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工人运动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影响了哪些政治运动,也可联系中国历史。
在做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两点1、一定要精心选择配套习题,我们备课组经过精心筛选,选择了《中学历史一本通》作为唯一的复习资料。
2、不要满堂灌,要给学生思考、归纳和反馈的时间,否则效果不好。
因此,讲完一个专题,就做后面的配套练习,及时巩固和提高。
第三阶段:6月15日之前(三模前到中考前),第三轮,模拟考,强化练。
强化训练,综合运用,回扣课本,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热点,做好考前辅导。
初三历史经过基础复习阶段和专题复习阶段后,进入倒计时的综合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教师必须讲究复习方法,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深化。
本备课组及时收集周边县市的试卷和上网搜索相关模拟试卷以备用。
在综合复习阶段,本组教师力求按照四个字去操作,即引、忆、记、练、评。
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综合复习阶段,因为时间紧迫,应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消化,但又不能每堂课都上自习,让学生盲目看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复习。
首先,教师应明白什么是“引”。
“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结合考纲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考点上,启迪学生进行思维。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既要主动点拨,又不包办。
其次,明确“引”什么。
教师按照复习计划,在复习内容中,根据考纲和已往(近五年)中考已经考过的内容,提示学生本次复习的考点、难点、重点和热点,抓住这“四点”向学生讲透彻、讲清楚。
再次,掌握“引”的要领。
要在课堂上“引”好,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苦功夫,在宏观上做到“五备”:备大纲、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备教法。
在微观上做到“备五点”:备考点、备重点、备难点、备热点、备能力点。
二、自觉自主地“忆”根据教师所“引”的内容,学生应大胆地开动机器,展开联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宏观上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回忆每次所复习的内容,并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的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相同点,如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同类事物,经过比较可得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其次在微观上要求学生进行集中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
先弄清是什么,再想为什么,最后预示着什么。
特别要联系实际,得出启迪。
在“忆”这一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查漏补缺地“记”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地“忆”,然后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阅读教材,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忆”与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出现张冠李戴、知识错乱、甚至相反的现象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忆”。
说明教材所引的内容学生还没有掌握或完全掌握。
怎么办?只有立即让学生插漏补缺地“记”。
“记”是指先理解,再记住,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有针对性地“练”发动题海战是大多数教师在综合复习阶段的杀手锏,很容易出现盲目性,为了克服这种盲目性,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根据自己所“引”的“五点”内容,结合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参考其他一些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教师的时间紧,任务重,精力有限,因此,对训练题的批改可以让中上成绩的学生交叉改,中下成绩的学生当面改,注重考知识点的落实,并要求学生错题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