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直面小儿肠道健康
一、腹泻
1.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表现。
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可见粘液、脓血,每次排便量不多。
病毒性往往为稀水样、量多,易出现脱水。
2.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是食源性因素。
消化不良,大便中有原始食物颗粒,偶有呕吐。
过敏性腹泻,在进食数小时至1-2天内出现,与进食明显相关。
3.病毒性腹泻治疗原则:口服补液盐预防和治疗脱水;母乳喂养添加乳糖酶,配方奶喂养换成无乳糖配方;益生菌辅助;有发热症状时用退热等方法对症治疗;避免使用抗生素。
4.只有大便化验确定细菌感染性腹泻,才考虑使用抗生素。
开始使用,就应连续使用至少5-7天,再次化验正常方可停药,不能盲目停药。
配合使用益生菌制剂,服用时间间隔2小时。
不可使用止泻药。
5.腹泻后有2种情况必须看医生。
一是高热、精神状况非常差、呕吐严重等;二是脱水严重,连续4小时没有排尿,口腔黏膜干燥,哭时没有眼泪等。
6.腹泻时,建议给宝宝喝:苹果汁、米汤(水开后,下入大米,煮10分钟关火,取米汤)、放掉气的可乐(3岁以上儿童)。
二、轮状病毒
1.症状:秋末冬初高发,发热、呕吐在先,紧接着腹泻,以水样便为主。
2.轮状病毒性肠胃炎病程5-7天,预防和治疗脱水为主,服用米汤、苹果汁或者口服补液盐。
以益生菌辅助,母乳+乳糖酶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支持。
3.没必要使用抗生素。
4.预防: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大人接触小孩前要洗手,避免亲吻小孩,保持适当的呼吸道隔离。
三、小儿便秘
1.便秘不是以排便间隔为标准,而是以大便干结、排便费劲为依据。
2.便秘原因:少见原因是肠道发育问题;常见原因是食物中的纤维素不够。
3.母乳喂养发生便秘机会低,配方粉喂养容易出现便秘。
与以下情况有关
①奶粉兑水过稠;
②配方粉中含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D,再额外补充导致的便秘;
③牛奶蛋白不耐受。
纠正:
①先添加水,后添加分,粉和水的比例严格按照奶罐说明;
②添加活性益生菌,比如鼠李糖乳酸杆菌LGG和乳双歧杆菌BB12等;
③多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或服用乳果糖口服液、小麦纤维素制剂等;
④更换其他配方粉。
4.解决便秘:使用开塞露+益生菌、益生元。
益生菌+益生元使用时间至少两周,然后逐渐延长使用的间隔时间,同
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纤维素摄入,养成良好排便规律。
5.开塞露使用:
①选用儿童剂量开塞露;
②在开塞露药物颈部开口处涂些橄榄油;
③在孩子肛门附近涂些橄榄油;
④将开塞露药物的颈部轻轻加压划入肛门进入直肠;
⑤挤入药液;
⑥拔出开塞露颈部后,用手夹住肛门,保持数分钟;
⑦协助孩子排空干燥大便。
6.乳果糖(益生元的一种)一般没有副作用,选择与孩子年龄相当的剂量,见效后逐渐减量,坚持最小有效剂量至少2周后停药。
7.大便带血:观察血液是否与大便混合。
①若鲜血且混合,大便偏稀,说明小肠或直肠受损,首先考虑食物过敏,特别是牛奶蛋白过敏。
此时应当更换水解奶粉,回顾进食历史。
抗生素无效。
②若血液与大便分离,多为肛裂。
8.肛裂怎么办。
坚持用温黄连素水浸泡或湿敷局部(1片黄连素兑250毫升温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干爽后涂抹红霉素药膏。
不用口服抗生素。
不要给孩子把便。
四、小儿肠道状况的正确监测和护理
1.冲泡益生菌水温不高于40度,打开后未用完的应丢弃。
建议腹泻好转后继续使用1-2周。
2.急性腹泻患儿,如没有牛奶过敏史,可使用整蛋白且不含乳糖配方粉。
腹泻伴有牛奶过敏或慢性腹泻的患儿,应选用深度水解蛋白。
无乳糖配方粉使用2周或更长时间,转为正常奶粉时逐量添加普通配方粉的比例。
3.肠绞痛指的是营养充足的健康婴儿,每天哭闹至少3小时,每周哭闹至少3天,且发作超过3周。
一般出生3周开始,4-6个月逐渐改善。
表现为频繁哭闹、睡眠不安、吐奶和排气多、胀气、大便偏稀等。
肠绞痛有时会出现肚脐膨出的状况,称为“脐疝”。
配方奶喂养,且肠绞痛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换成部分水解蛋白配方粉,并添加益生菌制剂。
西甲硅油可以改善肠道蠕动(每日3次,每次10滴,持续2-3周,喂奶前直接滴入口腔)。
不要把腹泻和肠绞痛混淆。
4.胀气和腹泻时,可以给宝宝顺时针揉肚子,加速体内废物和毒素排出。
5.青菜不能长时间蒸煮,会破坏纤维素和维生素。
只要在滚开的水里烫一下。
年龄小的宝宝,可以剁碎了煮。
五、其他
1.腹泻或有其他不适的时候最好不要接种疫苗,特别是口服疫苗。
如果患病服用了抗生素,应等病好后,抗生素停用一周后再接种。
2.孩子生病期间进食不好,肠道内仍会有粪便,不及时排出会引起新的不适,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