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课外古诗词赏析一

一、山水田园(一)村居(北宋张舜民七言绝句)生平嗜画,题评精确,能自作山水。

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二)野望(南宋翁卷诗作)南宋诗人。

工诗,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

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

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我闲来登上山顶想好好观赏一下山下的湖水,却没想到,低头一看,又在水底看见了青山。

诗是作者秋日眺望四野时即兴所作。

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喜悦情怀。

诗通过偶然发现的错位,给诗平添了无穷的情趣。

(三)村行(北宋王禹偁七言律)王禹偁[chēng同“称”]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

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二、爱国忧民(一)塞上曲戴叔纶的《塞上曲》共两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第二首。

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典故,就是“生入玉门关”。

这“生入玉门关”原本是定远侯班超的句子,是说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班超30年驻使西域,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老而思乡求返,本无可咎。

但以戴叔纶之见,班超的爱国主义还是不够彻底——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也无须提出“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

戴叔纶的爱国之切是好的,义无反顾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这个实际例子上看,却不是那么近人情。

知道了这个典故,全意思迎刃而解。

前一联讲的是汉家重兵接敌,对胡兵一骑都不会放过。

而后就是上文说过的典故——不回玉门关了,要以必死信念战胜胡兵,报国靖边以宁。

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二)秋叶纪怀[宋]陆游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纪晓岚批:雅淡有中唐气味。

(三)湘南即事【作者】戴叔伦【朝代】唐作者通过卢橘开花、枫叶衰败这两个意象,点明时令正是深秋,秋天往往是人伤情悲怀的季节,诗中用一个“衰”字,将诗人面对肃杀秋景时的一怀愁绪袒露无遗眼前正是卢橘花开、枫叶衰败的深秋季节,出得门来遥望远方,京师不知道在远处的哪个地方。

沅水湘江日夜不停地流向东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这个愁情满怀的人驻留片刻听一听我内心的苦衷呢?三、怀乡思友(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黄鹤楼闻笛【作者】李白【朝代】唐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二)洞庭阻风唐代诗人张泌江面上浩荡荡景色萧萧然,终日里只看见菰蒲钓鱼船。

青草湖里浪高三月从此过,杨花飞絮扑面江上风烟满。

多情怀绪莫要观看伤春景,无法消愁只因没有买酒钱。

极远处还布那几户渔家在,不成村落散住在那夕阳边。

菰(gū):即艾白;蒲(pú):水草,孤与蒲,皆生长在浅水处。

这是诗人途经洞庭遇风路阻时所写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洞庭阻风》是唐代诗人张泌(一作许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描写了洞庭的风光,并于诗歌中寄寓了自己的伤春情怀。

诗人因风大阻于洞庭湖边,首联通过空江的萧然景致与诗人镇日地面对菰蒲,一种寂寞抑郁的情感油然而生。

其后写诗人坐在钓船内所目睹的舱外情景。

描写洞庭湖边周围的萧然景致,在首颔两联的写景后,开始抒情感叹,如果是个有着坎坷经历又极易感伤的人,遇到这种情形,切不可举目远眺,避免产生伤春之心,最后以景作结。

诗人从自己的感伤情绪中摆脱出来。

全诗写景、抒情、叙事三者融为一体,借助写景来衬托情怀。

(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四句,均为两仄韵,两平韵。

此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上阕写作者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乡愁的情景,下阕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愁苦心绪。

全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阕写早春之喜,下阕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构思超妙。

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

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

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

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后眷念沦陷的北方故乡而作的。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两帝被金兵所俘,李清照南下江宁。

词人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她为倾吐深重的故国之思和怀乡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四)《夜泊钱塘》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茅坤 (1512~1601) 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

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

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

翻译:行船于江中,夕阳西下,已是傍晚时分。

哪里可以让我系船登岸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勾起我的思乡之情。

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

想寻酒市借酒浇愁又如何能化解这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

主要叙述作者夜间游览钱塘县的经过及所见景物,是一首典型的闲适诗。

四、赠友送别(一)王猷定《螺川早发》构思精巧螺川就是今江西吉安北的螺山,此山形如螺状,故得此名。

赣江以此山脚下穿过,水绕山环,林木葱郁,是久负盛名的美景盛地。

这首五律抒写秋日晓晨离别螺川的情景,诗人以景抒情,离情别绪在情景交融中次第展开。

首联“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开句写远,境界顿显远阔,月亮落下了山头,城头的鼓角声也停了,预示着一切将从夜里苏醒。

空旷的山野鼓角声一停,更显清晨清漓的寂静,有“停止”必有“始动”,此句看似懒散的写景,实则为抒行旅之始垫了伏笔。

颔联“长江流远梦,孤棹拨残星。

”此句的“长江”指长江的支流赣江,意即赣江水绵远悠长。

诗人破晓登上小舟,短棹划乱残星在江水中的倒影,水送舟行,载人载梦于他地,真令人感慨!秋夜冷,江水冰,孤舟移动“远梦”对“残星”,好一幅秋晨离别行舟图!颈联“露湿鸥衣白,天光雁字青。

”此联诗人把视野扩放至天际水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赣江穿绕的螺山秋景怡人,鸥雁旋飞在远山近水。

鸥本白色雁本青灰,诗人非得把鸥与雁的白与青归于“露湿”与“天光”,露不仅湿鸥,天光也不是仅青了雁,诗人的身和心在“露湿”与“天光”下会怎样呢?肯定有一颗因“远旅”而悲凄的心。

未联“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诗人依依不舍的转头回望出发地,苍茫茫的水天里螺山好似海岳之中的一座孤亭。

诗人回首中把螺山比作“孤亭”真是绝妙之笔,巍巍螺山刹间变成亭台,说明舟行之速真如箭打的一般;螺山好似茫茫水涯中一孤亭,也衬托了诗人孤舟单人前往陌生地的情感孤独。

此诗先以破晓的天际变化为线索,由远及近;再以舟行的位置为线索,由达返始,四联巧妙精细的勾勒出四幅意蕴飘远的水墨行舟图,画面意境真是一幅比一幅优美,远山似亭隐舟飞逝,仿佛国画大师的那一笔掠抹,一缕飘散,至我心旷神怡!(二)送别范澄(明代诗人)赏析:饮酒饯别,风高帆快,转瞬不见了踪影,诗人却不愿离去,望着友人远去的方向,呆呆地伫立着,孤独寂寞,伤情无限。

译文: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

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

(三)送人之荆门明代浦源明初,以林鸿为首的“闽中十子”“诗主唐音”对后来诗坛产生过重大影响。

相传林鸿当年曾在家乡组织诗社,浦源慕名前去拜访,林鸿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诵读自己的诗作,开始一连读了几首,都未得到大家的赞赏,于是就念了这首作品,当读到“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林鸿不仅击节叹赏称之为“吾家诗”,并热情地邀请他加入诗社,可见此诗非同凡响。

这首诗为送友人赴湖北荆门而作,荆门泛指湖北江陵,荆州一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