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月夜范文

杜甫:月夜范文

杜甫:月夜范文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 āng)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

○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香雾:带有脂粉香的雾气。

云鬟:乌黑如云的头发。

湿,打湿。

设想夜深雾起,妻子的鬟发被水气沾湿了。

清辉:指月光。

玉臂;洁白如玉的臂膀。

寒:感到凉意袭来。

○设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无限。

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 何时:什么时候。

期盼之词。

倚:相倚。

虚幌:薄而轻的帷幔。

“倚虚幌”是团聚的具体形象。

双照:“双”承“独”,“照”承“月”,月光同照两人,反衬此刻“独看”。

泪痕干:眼泪不再流淌。

反衬此刻妻子涫流不止。

○末二句表示对团聚的期望。

以设想团圆的情景结,仍扣月夜。

【韵译】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翻译】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评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
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