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 惊骇(hài)孤孀(shuāng)疮疤(chuāng)B. 掳去(lǚ)惧惮(dàn)憎恨(zèng)C. 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D. 粗拙(zhuō)繁琐(suǒ)震悚(sǒng)2.对下列多音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强(qiǎng)迫要强(qiáng) 倔强(jiàng) 勉强(qiǎng)B. 差(chā)错出差(chāi)差(chà)劲参差(cī)C. 分(fèn)量分(fēn)别分(fēn)数分(fèn)外D. 和(hé)气和(huò)面和(huó)稀泥应和(hè)3.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守寡哀悼和蔼烦索之至(极点)B. 渴慕书藉郑重情有可原(原谅)C. 疮疤疏懒精致莫名其妙(名字)D. 睡相孤孀顺流深不可测(测量)4.下列语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作。
B. 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提高技艺。
C.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一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B. 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
C.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D.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6.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
B.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阿长与<山海经>》以记叙为主,作者通过对长妈妈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毒害。
D.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切渴望平安,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7.结合语境,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奇特,跟一般情况不同)B. 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
(死了)C. 叫她呢,也不闻。
(说话)D. 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恐惧、慌张)8.对《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 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 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二、综合题9.综合性学习。
文韬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
请写出你的电话内容。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三、现代文阅读10.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4)“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1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回答问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12.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梁晓声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
怕创门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 ……”“扔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扔,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
”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裸树下……一天,母录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
信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有删改)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①________。
波斓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③________。
波澜又起。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B2. D3. D4. B5. B6.A7. C8.B二、综合题9.(1)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