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欣赏

《王羲之书法欣赏》教学设计
代王初级中学门宏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图画、历史故事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行书书法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初步体验行书书法艺术,能够认识其丰富内涵。

2.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兴趣,利用讨论、资料搜集和学习体验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书法——行书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2.通过对中国传统书法——行书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书法——行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较高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手段
1.文字、图画及有关声像资料、视频。

2.讨论、讲故事、和临摹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的作品(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两幅),最后停留在行书作品上。

2、欣赏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1.书法的审美标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形神兼备
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

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①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

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②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

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

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

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

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③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

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

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④书法的神采意味
2.书法欣赏的方法。

①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

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②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

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③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④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

向。

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

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三)视频欣赏“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这是一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优美散文诗,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有资料记载,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
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数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后来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令书法家临摹。

唐太宗死后《兰亭序》作为随葬品葬入昭陵,从此人间流传的就只是唐人的摹本了。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而《宋拓定武兰亭序》却和我们栾城的乏马有着深厚的渊源,给学生讲解辽主耶律德光在栾城“杀胡林”重病而死,《宋拓定武兰亭序》石刻被埋的历史等。

(四)学生齐读《兰亭序》全文。

(五)视频欣赏“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生于京兆(今西安),因“安史之乱”中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六)视频欣赏“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

而苏轼竟然也与我们栾城有莫大的历史渊源,他的十一世祖苏味道就是我们栾城苏家庄(大小裴村)的,他曾经是唐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现在苏邱村还有苏味道墓。

另外栾城还有苏东坡祖籍纪念馆等。

五、小结
1.行书特点。

2.“天下三大行书”情况梳理。

3.现场创作和学习体验。

临摹《兰亭序》,如时间不充足,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处理。

《王羲之书法欣赏》教学反思
代王初级中学门宏轩
本课是为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准备的一节行书书法欣赏课。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但是还缺少系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赏析,更缺少对中国书法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道德内涵的理解。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文章,同时也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妙、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

对于书法文化的简要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书家真挚浓烈的情感。

汉字书写乃至书法艺术已在青少年中日益淡漠的现象应引起大家足够的深思。

本次教学本着拓展学生们文化知识领域的目的进行教学探讨,应当不必讳言的说,这一尝试是成功的。

部分同学已改变了原先对书法艺术领域的漠视淡然或一知半解。

一、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与时下的通俗感受截然不同。

要求学生在40分钟内理解并掌握某种鉴赏能力,难度较大。

关于书法的系统学习,更适合于较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

这样能避免浅尝辄止。

二、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时间可能不好分配。

其实行书的特点和发展以及书法作品的赏析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来掌握时间。

三、培养学生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主要需要老师的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