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欣赏王羲之书法1

欣赏王羲之书法1

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鉴赏论文论文摘要王羲之,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而他所作的《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键词:欣赏王羲之兰亭序行书王羲之在上绍兴书法课之前,就已经知道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他的了解止步于他是东晋最有名的书法家,没有之一。

他的行书写的飘逸而不失秀美,将中华民族的书法审美推上了新的台阶,他的行书笔法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自他之后,已再难超越。

所以,他当之无愧的被称为“书圣”。

并且,还知道他的儿子王献之,草书大家。

以及“十八缸”的故事,这些历史书上都多有介绍。

而从语文书课本中,我学到了《兰亭序》,了解了王羲之的家族背景,生活概况,以及《兰亭序》的创作地点,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脑中构想了王羲之及当时的贵族举杯共饮,吟诗作赋的场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山阴-现在的绍兴。

也因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就对“书圣”笔下描写的这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地方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而这次也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来到兰亭,观赏美景。

还有,从一些课外书之中了解到王羲之喜欢鹅,在现在绍兴兰亭,也依然有一个仿造的鹅池。

现在,在绍兴书法课上,还从老师的讲述里知道了更多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例如,“王羲之从叔叔王导那里获益良多”,“王羲之曾在家族蒙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王羲之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成就”,“王羲之与卖扇子老婆婆的故事”,“王羲之拿抄好的经书与山阴道士换鹅”的故事,“王羲之如何凭借自身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东床快婿的故事”……都让我对书圣除了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通过查资料得知,王羲之之所以在我国书法界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因为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而王羲之的书法主要特点有:一是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赞之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二是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

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之创作背景通过高中语文课本的学习知道,《兰亭序》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下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风雅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乘着酒兴,提笔写作,而当他再醒过来时,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自己也感到很惊异,但之后自己再怎么写,也不能赶上当日的水平。

上了这么久的绍兴书法史。

周末也曾去到兰亭,去见识一下书圣曾经创作千古名作的地方。

在这里不仅看到了乾隆康熙共同写作的碑文《兰亭序》,还见识了曲水流觞,鹅池等传说中的地方。

虽然已经难以重现当时的原貌,但却可以借助眼前的场景,去缅怀当时的文人墨客把酒言欢,畅意抒怀,挥毫恣意的盛况,想象书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内心的激动澎湃之情。

兰亭序之赏析《兰亭序》写于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51岁。

从他不到60岁的寿程中,51岁已属晚年,经历了大半生的书写锤炼,其技术已是炉火纯青。

《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所以在书法造诣方面定然有很多超凡脱俗之处,下面就是一些具体的分析与欣赏。

《兰亭序》法帖,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均爱不释手,不懈地临摹学习,毕生追求形神兼似的境界。

我不懂书法,对《兰亭序》法帖的魅力的了解也有限。

有专家从书法角度,总结了《兰亭序》帖的“四美”。

一是字形笔法之美。

《兰亭序》帖,全文324字,28行,在字形上随字的势和字本身灵活处理。

把字形的大小、宽窄、开合、长短等不同形状表现的淋漓尽致,字势飞动,大小错综,变化迷离,生动自然。

重字多变美,或方圆,或伸缩,或相背,或粗细,或疾涩,都寓其中;偏旁变化美。

对相同的偏旁部首分别安排,巧妙处之。

或露锋,或藏锋,或映带,或分笔,各具形态。

体现了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二是墨法之美。

《兰亭序》通篇书写用墨或浓或淡,或几个字稍淡,或几个字突然加重,用浓墨重写,或一个字中左浓右淡,或下浓上淡,或左粗右细,或左重右轻,上轻下重,把墨的浓淡、墨气随浓随淡,干枯湿润,轻重徐疾,枯笔都表现出来了,使墨韵生动而富有变化。

三是章法之美。

《兰亭序》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巧妙安排,随势而发,大小得体,长短适宜,阔窄有度,揖让顾盼,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忽疏忽密,疏密得当,参差变化,错落有致,各具神态。

分布上上齐下不齐,有行无横,字距之间恰到好处,和谐统一;行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分开。

四是意境之美。

《兰亭序》整篇血脉相通,彼此相得,互为照应,笔法神气信意运笔,随意而致,形神兼备,一气贯注,流露出不事雕琢的天然意趣的自然美。

虽然在书法方面,我无法做出最专业的分析与欣赏。

但在高中语文课的学习中也知道,《兰亭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里经久不衰,除了在书法方面的极高造诣,它的思想性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文章第一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名人雅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其次,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作者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最后,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有感而作,缘情而发……“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读过《兰亭序》之后,我得出的感悟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也许王羲之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但悲叹并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

他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是他对抗人生虚无执着努力的最好印证。

兰亭序兰亭序之下落以前对于千古名作《兰亭序》的下落,我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只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王羲之的真迹了,所谓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文本依据。

而从绍兴书法课上,老师的讲述以及精彩的视屏中,更清晰和全面的知道了历史发展的经过。

虽然真实的历史与视屏中所演绎的有所出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欣赏。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之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卞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永欣寺(即现在的云门寺)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便不顾帝王之尊,派大臣萧翼将其蒙骗到手,唐太宗在得到《兰亭序》之后令当朝的大书法家们临摹成副本,分赠诸皇子和近臣以为永宝。

《兰亭序》真迹在陪伴了唐太宗终生后,又被他带进了另一个世界。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兰亭序之历史地位那么,如此有名的《兰亭序》的历史地位又是怎样的呢?在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就行书而言,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价值最高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此外,《兰亭序》还有多方面的价值。

比如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相轻”,但从《兰亭序》的诞生看,四十一位文豪聚集一起饮酒作诗,而且公推王羲之作序,足以证明当时的文人是相重的。

又如从《兰亭序》流传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唐太宗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如从《兰亭序》的语言和意境上看,它对中国语言文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影响也是很大的。

另外从《兰亭序》中,我们还可得知晋代的丝织和制笔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等等。

《兰亭序》不愧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参考文献:1.陈振濂.《书法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2.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3.邱才桢.《书法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