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12.城乡区域规划13.总体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1.土地级差——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①区位关系——地处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南部,与上海,杭州环杭州湾形成了跨杭州湾的“沪宁杭”三角经济发展带。
上海至宁波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使宁波这座国际港口城市更紧密地融入到了大上海国际都市经济圈。
②交通关系——通过宁波至上海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形成2小时交通圈的同城效应。
杭州湾跨海大桥重塑了长三角南北两翼交通大平台,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共同构成长三角未来的菱形城市空间格局,尤其是宁波进入上海的2小时圈,形成了显著的“同城效应”。
①经济关系——宁波处于长三角的出海口,是长三角地区开展对外贸易的战略要地。
随着近年来宁波加快实施港桥海联动发展战略,宁波的要素集聚能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在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的战略地位大大提升。
如宁波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上海的蔬菜等的及时供应,保证了上海市的健康发展等。
②环境关系——在环杭州湾的三大城市中“沪宁杭”三市同列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在城市的的环境氛围,城市景观的整体控制中,城市间互相协同作用十分明显。
12.3.结合先进案例,思考我国现阶段城乡区域规划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不足——①名为区域规划,实则“各行其是”以长三角为例,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区域规划问世,如最近几年,江苏省相继编制了/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江苏省沿江产业发展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等等。
然而,这些规划看似各自独立,却又互相交织;看似无所不包,实际操作中则是泾渭分明,深深印着地方主义的烙印。
②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建存在冲突由于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和协调,由计划部门编制的综合性区域规划和由其他职能部门编制的专项区域规划之间存在广泛的冲突,具体体现在不同部门制定的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在内容上往往对同一空间上做出不同安排。
以及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地方政府一般不会被动地听命于上一层次区域规划的通盘安排。
对于上一层次的规划决策,有利的就去执行,不利的尽量规避之等现象。
③规划间层次不清晰一般而言,区域规划应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但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属于区域规划的一种类型),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
区域规划间,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间关系模糊、层次不清,客观上又造成了规划间界限、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当前规划混乱和相互冲突的现状无法得到解决。
④规划理论滞后迄今为止,我们尚不清楚区域规划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区域规划应该控制什么,而不应该控制什么。
区域规划首先应该重视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迫切重大的问题。
区域规划内容、重点应随区域发展目标变化而变化。
同时,区域规划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一项手段,一项基本职能,区域规划内容也应随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⑤规划管理落后规划管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被视为政府专项,从而被政府长期垄断。
这种管理理念与当前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向不相适应。
公众是规划最终的执行者,规划管理脱离社会导致公众对规划缺少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阻力。
新趋势——①规划全覆盖将成为区域规划的新目标如基础设施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城乡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机制等。
只有实行了规划全覆盖,才能在统一规划下实现五个统筹。
而区域规划则是规划全覆盖的前提和基础。
②城市区域规划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整合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实行区域合作们组成富有整体竞争力的城市区域。
从而一并构成新的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对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引导。
③创新产业,区域文化将成为区域规划着力研究的新内容区域发展的生命在于创新,例如,无锡工业设计院的建立,既是一种创意产业,又为无锡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由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组成的区域文化是区域发展的潜力所在,它不仅构成了新兴产业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对人们意识,观念,素养和治理水平的潜在影响。
④区域性专项规划作为实施措施将得到加强综合性的区域规划设计的面很广,在实施过程中,专项规划是推进区域整体发展的有效工具,实际上,区域城市之间合作的专项规划正在出现,如杭州与苏州两市的区域旅游规划等。
⑤其他方面:如开展区域规划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的主体与客体。
统一区域规划本身的规范及明确区域规划实施机制等。
13.1选取2-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他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方面的异同。
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城市概况——1西安(《大西安总体规划(2010-2030)》)——①城市定位:世界城市、文化之都。
②城市规模:西安市行政辖区;咸阳市的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三原县和兴平市;渭南市的富平县、蒲城县,总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
至规划期末都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人以上。
③城市形态:一都:大西安都心,大中轴既是历史文化的主轴,也是城市功能的主轴;两廊:东西两条南北方向的人文生态走廊,利用不同的大遗址空间关系,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和生态修复;五邑:是指新城计划,五个新城包括咸阳-沣渭、泾渭、临潼、高新-草堂、曲江-航天;八水:是指通过水系整治,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恢弘山水格局,形成国际标准的宜居城市。
2合肥(《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①城市定位: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②城市规模: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合肥现状市区、肥西县南岗镇、桃花镇和烟墩乡,面积约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
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
③城市形态: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3宁波(《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04-2020)》)——①城市定位: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②城市规模: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810万,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250万。
中心城建设用地311.9平方公里。
③城市形态:规划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
差异原因——①历史文化:A)西安: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
长久以来的中心城市地位,与建都历史,形成了西安市独特的历史气息,为现代西安市的发展定位提供了导向。
B)合肥: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自秦置县,属九江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遗存众多,名人辈出,文化灿烂,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
历史表明,合肥历来是一个军事重镇或是地区的政治中心。
C)宁波: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
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
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
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
②城市现状:城市现状包括了城市的经济,自然,地理位置,交通等现状信息——A)西安: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亚欧亚大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
西安是陕西省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西部城市。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
西安是发展迅速、产业兴旺的城市。
近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安的发展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社会进入了加速发展、加速提升的新阶段。
B)宁波: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它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化学工业基地,即是中国华东地区的工商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自从古代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
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海岸线的三分之一。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注重陆、海、空协调发展的立体运输网络体系,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铁路、公路、水运、民航以及市内便捷的出行方式四通八达。
C)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