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境域概貌- 51 -第一编地理- 52 - 第一编地理庙行镇地处宝山区的中南部,东与张庙街道相连,南与闸北区彭浦、临汾两街道相接,西与大场镇接壤,北隔蕰藻浜与顾村、杨行两镇相望,镇域面积5.96平方公里。
庙行地区4000年前是海洋,后因长江携带大量泥沙淤积而成陆,距今约1450年。
境域地势总体平坦,西略高东略低,平均高程3.86米,大部分土地在3.7米以上,低于3.2米的低洼地仅占3.7%。
境域内河道纵横交错。
土壤60.2%为夹砂土,29.5%为黄潮土,0.3%为堆砂土。
庙行镇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
第一章境域概貌第一节地理位置庙行镇位于上海市区的北部、宝山区的中南部,镇政府距市中心约15公里,距东北面的宝山区人民政府10多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21°25′,北纬31°23′。
镇东以共和新路为界,与张庙街道相连,南与闸北区彭浦、临汾两街道相接,西至西弥浦河一带,与大场镇接壤,北隔蕰藻浜与顾村、杨行两镇相望。
镇境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总面积为5.96平方公里。
境内交通便捷。
共和新路以及共和新路高架纵贯南北,成为连接上海市区与宝山北部及江苏太仓等地的重要枢纽。
东西方向有场中路、长江西路、场北路,连接共和新路与逸仙路、沪太路,往东可达虹口区、杨浦区的逸仙路、大柏树、江湾、吴淞镇等地,第一章 境域概貌- 53 -往西可达大场、嘉定区的南翔等地。
境内有公交线95、114、207等共35条,运行总长度740.273公里。
村村有公交线路,极大方便村民出行。
轨道交通1号线贯穿南北,境内设呼兰路、通河新村、共康路三个站点。
境内河道有西弥浦、东茭泾等,北与蕰藻浜相通,南与苏州河、黄浦江相接。
第二节 境 域 变 迁清康熙九年(1670年),境域内遭受特大水灾。
翌年,清政府为赈济灾民而划区设立粥厂,后厂为行政建制,庙行归大场厂管辖。
雍正三年(1725年),嘉定县分出东境成立宝山县,庙行仍由大场厂管辖。
民国18年(1929年)属宝山县第二区,境内包括泗漕乡领巨33图、李楼乡领巨39图、北杨乡领号44图巨41图、周程乡领巨54图、膏佳乡领巨55图。
民国26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翌年,由侵华日军圈定蕰藻浜以南区域划归上海特别市。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庙行地域改设藻南乡、大东乡、鹅滨乡。
民国35年3月属大场区二、三、四保管辖范围,直到1949年解放。
1956年1月在合作化高潮中,进行了撤区建乡,原大场区场北、场东两个乡加上新建乡两个村,合并成立上海市北郊区庙行乡。
1958年9月,宝山县南部由原淞南乡、庙行乡全部地区和中心乡北部地区以及工农乡、塘南乡、江湾镇、中心乡南部地区的农村部分组建成宝山县先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行使政府职能,下设10个大队、79个中队,庙行乡属第五大队范围。
1959年6月,公社范围重新进行调整,原先锋公社划出三、四、五大队 ,建立新桥公社。
新桥公社东半部地区属原淞南乡范围,西半部地区属原庙行乡范围。
1961年9月,新桥公社划出周巷、前进、野桥、场北、康家、新一等6个大队、41个生产队成立庙行公社。
其中周巷、前进、野桥、场北、康家大队原属庙行乡范围,新一大队从淞南乡划归庙行公社。
新一大队地区,汪伪时期属江湾区西塘乡,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初属吴淞区新桥乡、后属淞南乡管辖,一直到1961年9月区划调整为止。
与此同时,原庙行乡的幸福大队则划归彭浦公社管辖。
1989年,随着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庙行乡的段浦村建制撤销,划归通河街道。
1996年,庙行镇行政区划调整,共和新路以东新一村、周巷村地区划归泗塘、通河两街道。
1997年,前进村范围沿高压线走廊以南地区划归闸北区,庙行镇域范围再次缩小,由1984年的12.8平方公里调整为5.96平方公里。
共和新路南北高架(庙行段)第一编地理- 54 - 第三节地名考略一、行政镇名庙行镇原是小集镇,相传元末明初,周巷村域内鹅艬河畔建有泗漕庙,供奉30多尊菩萨,庙院内有三进大殿,两棵高大银杏树,香火极旺。
清乾隆《宝山县志》、清光绪《宝山县志》均有记载。
泗漕庙,亦称水漕庙(泗与水,沪语同音)。
庙旁有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进出小巷为庙巷。
民国21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十九路军在庙巷英勇抗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史称“庙行大捷”。
当时战地记者误将庙巷大捷写成庙行大捷(巷与行,沪语同音),自此之后,一直沿用庙行地名。
庙行大捷之后,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战士,上海各界捐款在附近修筑“无名英雄纪念墓”和“一·二八纪念路”,并为失去家园的庙行灾民建起五棣72间公房,竖起名为“庙行纪念邨”石牌坊。
因交通方便,村西陆续开设油酱、杂货、棉布及米店,后又沿“一·二八纪念路”两侧增设肉庄、茶馆、药铺等店,遂而形成规模集镇,市面日趋兴旺。
民国26年爆发“八·一三”淞沪战争,泗漕庙、庙行镇和“无名英雄纪念墓”均遭日机轰炸,毁于战火。
战后,村民在原集镇西边百米处重新建房12间,相继开办米店、花行、杂货店、肉庄、理发店、茶馆等店铺。
但被毁的泗漕庙始终未修复,仅存6间房,5尊菩萨。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红卫兵将庙里的菩萨彻底烧毁,由樟木雕成的菩萨佛像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散发的浓烈香味数日不散。
“庙行纪念邨”石牌坊躲过一劫,至今仍存于原址。
作为行政区域性质的庙行镇(乡),始于1956年,小乡场北乡、场东乡和新建乡的两个村合并成立了庙行乡,属北郊区。
1958年成为先锋公社五大队,属宝山县。
1959年属新桥公社。
1961年从新桥公社分出6个大队建立庙行公社,属宝山县。
1984年撤社建乡,改称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改称庙行镇。
镇政府位于共和新路4730号(共康路5号)。
二、行政村名庙行镇所辖的行政村命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场北村,因位于大场机场之北而得名。
建国初期境域属场北乡,1956年为农光高级合作社二社,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改称新桥公社场北大队,第一章境域概貌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又如新一村,村名沿用新桥公社一大队名称,简称“新一大队”。
建国初期属吴淞区新桥乡,后属淞南乡境域,1956年建新桥高级社。
新桥乡(社)是以境域内西新桥、东新桥而得名。
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属新桥公社一大队,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1999年因国家征地,新一村建制撤销。
(二)以自然村命名如周巷村,以所在的自然村周巷宅命名。
建国初期境域属场北乡,1956年为农光高级社一社,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改称新桥公社周巷大队,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又如康家村,因村内有康家宅而得名。
建国初,境域属场东乡,1956年为农光高级社三社,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改称新桥公社康家宅大队,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三)以两个自然村宅各取一个字组成行政村如野桥村,以境内自然村野猫墩、刘家桥名称中各取一个字命名。
建国初期为场北乡境域,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属新桥公社,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属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四)以流经的河流名称命名如原先的段浦村,是以流经的段浦河而得名。
段浦河位于镇东北部,西起东茭泾,东至西泗塘,全长2.95公里。
段浦村,建国初期属场北乡境域,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属新桥公社,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89年因征地,撤销村建制。
(五)以政治含义命名的行政村如前进村,村名沿用前进高级社名称。
建国初期属场东乡境域,1956年建前进高级社,1958年属先锋公社,1959年属新桥公社,1961年改属庙行公社。
1984年撤队改村,属庙行乡。
1993年撤乡建镇,属庙行镇。
三、自然村名庙行镇的自然村地名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类,以居住人姓氏为名这类自然村名在镇域内占多数。
其中,姓氏与水结合的,有朱江巷、孙家湾、谭家湾等村宅;姓氏与桥结合的,有李家桥、高家桥、陆家桥、韩家桥、刘家桥、张家桥、杨焕桥等村宅;姓氏与民居相结合的,有曹家宅、李家宅、朱家宅、金家宅、李家楼、胡家庄等村宅;以双姓氏重叠的,有周程宅等村宅。
第二类,以姓氏前置词或以地名实体为参照物自然村宅比较多的以“东、南、西、北、大、小”表示该村落位置。
如大刘宅、大陈宅、北孟宅、中庙行、西庙行、东北厍、东南厍、- 55 -第一编地理西北厍、北杨、大金木宅、小金木宅等村宅;也有以数词以示该村落位置的,如九房等村宅。
第三类,以寺庵特征为名的村宅如宝隆庵,位于野桥村,相传清光绪年间形成村落,以附近庵堂“宝隆庵”取名。
第四类,以动植物相结合的自然村名如野猫墩,位于野桥村,相传明代杨姓居此,四周多河,芦苇荡里有野猫出没,人称野猫墩;又如长吉树下,相传清初卢姓迁此,称卢家宅,村内有棵高大棘树(酸枣树),人称长棘树,取谐音寓吉祥之意,以树名为村宅名。
第五类,由谐音转化为现村宅名如万泥里,曾名慢泥里,原为小村,曾先后毁于“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战争,1958年曾与金家宅合并,又名万金宅。
第六类,有待考证的自然村宅名如张异宅,位于场北村,相传清乾隆年间,张姓率先来此落户,以姓得名,为何加“异”字,其来历待考。
四、公路、道路名庙行镇境内的公路、道路命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类,庙行镇大多数路名以起迄点地名或路名中各取一字而组成如纪江路,西起“一·二八纪念路”,东迄江杨南路;共康路,东起共和新路,西迄康家村;纪蕰路,南起”一•二八纪念路”,北迄南蕰藻路;刘场路,北起刘家桥,南迄场中路;长临路,原北起长江西路,南迄临汾路。
第二类,具有纪念意义的路名如”一•二八纪念路”,民国25年(1936年)1月,为纪念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抗日阵亡战士的无名英雄纪念墓举行落成典礼所辟筑。
第三类,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如场北路,因地处大场机场北端而得名。
第四类,以祖国山川河流地名而命名的路名如呼玛路、呼兰路、爱辉路、虎林路等都以黑龙江省地名而命名;又如长江路、长江西路,以长江命名。
长江路,初为张庙路,民国32年(1943年)为大上海路,1959年改为长江西路。
五、河流名庙行地区地域不大,但河道却不少,流经庙行地区的河道有13条之多,河流名称呈多样化的格局。
以“浦”为名的有西弥浦、段浦、鹅艬浦;以“泾”为名的有东茭泾;以“浜”为名的有蕰藻浜;以“港”为名的有泥城港;以“塘”为名的有西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