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离开。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
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②狼亦黠矣________③止有剩骨________④耽眈相向________⑤意暇甚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用原文句子回答)(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
“意”:神情、态度。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
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
“如故”:像原来。
“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总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平时要多动脑子,多积累生活经验,遇事要善于动脑筋,不能靠蛮力来解决,只有机智地想办法应对才可以成功的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① 睡觉;② 狡猾;③ 通“只” ;④ 凶狠注视的样子;④ 神情、态度⑵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⑶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⑷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把握。
⑷本题考查文章启示的把握。
答题时首先要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再概括主旨。
要从狼和屠户两方面来分析。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①期日中________②相委而去________③是日________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约定;舍弃;这;难道(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3)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舍弃。
③句意:这天。
是:这。
④句意: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岂:难道。
(2)①重点词语:惭:感到惭愧。
引:拉。
顾:回头看。
句意为: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雨:动词,下雨。
焉之: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动词,至。
焉: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⑴约定;舍弃;这;难道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⑶主题: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