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长沙市十一中谢征学情分析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阅读教材前言部分及插图,第一段及“历史纵横”说明为什么说中国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2、阅读P4页最后一段,说明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及出现的原因。
3、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阅读教材P5页第一、二段说明这一时期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耕作方式、生活方式上有哪些进步?(设计思路:关于《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我设计了以上3个思考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后,对中国的原始农业概况,尤其是对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由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有了初步认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设计思路: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本课重点,制作表格,学生对照课本完成表格,帮助学生构建从春秋战国直至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网络。
)1、阅读教材P5-P6页,完成下表:(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设计思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本课难点,教师设计以下几个填空题帮助学生进行难点突破)1、阅读教材P6-P7页,尝试填出以下内容含义:(1)以拥有一定私有土地为生产前提(2)以为生产单位(个体耕作)(3)以为主要生产形式(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出现时代:出现原因:(1)推广,个体耕作成为可能(2)的确立(3)封建政府的扶持政策(小农是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特点:(1)分散性(为单位)(2)封闭性(和结合)(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预习质疑:(设计思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把在课前自主学习思考中遇到的问题写在此处,教师收集问题后上课时有针对性地解答或提交学生课堂讨论,教学相长。
)教师点拨、总结归纳:教师用课件展示学案上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参考答案,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穿插讲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能认识到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当堂检测竞赛:教师用课件展示有关中国古代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的多张图片,让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之后大家进行评议。
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二、课堂探究(设计思路:教师设计图片材料题,有利于突出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分析总结,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学习小组的每位成员都进行积极思考,热烈讨论。
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东西方比较,这是学生往往会忽略的。
)1、质疑探究一: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趋成熟依据下图,归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
(提示:可以材质、制造工艺、牵引动力等方面概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西方的蒸汽机趋势:认识:【小试牛刀】(设计思路:引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1、(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骨耜 青铜镰 铁农具 耦犁曲辕犁耙 耱 筒车翻车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质疑探究二:小农经济(设计思路:教师制作文字材料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济”。
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中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土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
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
(1)依材料一回答小农经济产生的时期及条件。
(2)依材料一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
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3)依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小试牛刀】(设计思路:引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巩固练习】(设计思路: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3、“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5,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6、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7、《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8、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