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及交期
质量、成本及交期,并不是个不不同的议题,反而是彼此间紧密地关联着。
不论价格多么吸引人,花钞票购买缺乏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是毫无意义的。
反过来讲,即使提供吸引人的价格,以及良好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若未能将所要求之产品需求量及时送达顾客手中,也是没有意义的。
1、质量:不仅是指“结果面的质量”
质量在本文中是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广义而言,也是指产出这些产品与服务的工作和过程的质量。
我们可称前者为“结果面”的质量,后者为“过程面”的质量。
依照此定义,质量便涉及到公司内,每一个过程的活动—具体而言,涵盖了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
图3 - 1为丰田工机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图,显示出质量保证活动,如何在一家工具制造公司持续运作的情形,有人用此图来表
示质量产生过程的所有关键步骤。
从上往下阅读,图 3 - 1显示从确定顾客的需求开始,再经由诸如产品企划( 1 ) (顾客的观点)、产品企划( 2 ) (制造者的观点)、原型设计测试、销售活动、生产设计、生产预备、量产、售后服务及稽查的活动流程。
从图的左边至右边,则列出相关的部门人员。
此图的主体,显示每一个过程中所做的质量保证活动,以及与质量相关的信息流程。
例如在事业部部长栏位之下, 4个时期的设计审查( D R ),表示事业部部长参与所有设计审查时期的工作。
图3 - 1的“会议”栏位,表示各部门关怀的跨部门会议及研讨会,必须在每个流程的关键时期提出,才能接着进行到下一个时期。
右边最后一个栏位则表示各时期质量保证的相关标准、规则或文件。
此图显示在现场开始制造产品之前,就要先进行一连串的质量保证行动。
举例来讲,第 8项至第1 2项的“标准”及“规则” (包括流程操纵手册、仪器及校正手册、检验手册、 Q C 工程表、作业标准程序手册、我的作业手册以及出货检查手册 ),列出现场中质量保证的典型过程。
本图也显示在现场生产工作开始之前,第 1项至第7项必须先完成。
在现场生产之前的有关活动 (标准1至8 )称为“源流治理”。
传统上,当质量被视为要紧的自豪技艺时,与质量相关的努力仅着重于现场方面;然而,当以技艺自豪被视为质量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时,愈来愈多的人开始认同所谓的质量,应是在设计、生产概念及了解顾客需求时期,一定是在现场生产之前就必须考虑。
尽管以现场基础的改善活动,是从治理阶层的方针展开开始,再依序确认改善上游的需求,然而大部分的现场活动,仍是着重在与生产技艺有关的方面上,少有涉及到源流治理。
最高治理阶层
必须建立企划质量的标准。
在第一次的时候,就把企划做正确—正确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将此了解转换为工程及设计上的需求,同时做好事前的预备,以便能顺利开始生产,尽其可能幸免在生产过程的时期以及售后服务时,才发生问题。
开发一个新产品或设计一个新流程的工作,是先由书面作业开始的;在现在期所发生的瑕疵或错误,能够不花成本,用笔来修修改改即可。
然而,在往后才发觉出功能错误,在生产时期甚或更糟的在生产之后,产品送达顾客手中才发觉错误,则要花费更昂贵的矫正费用。
质量功能展开( Q F D )的手法能协助治理部门,用来确认顾客需求,并转变为工程及设计需求;最后再将此情报展开至零组件、流程、设定标准,以及训练作业员。
在图3 - 1系统图的右边栏位,表示该公司利用 Q F D,作为日常质量保证活动的手法。
这些手法包含了质量保证( Q A )表,此表是以矩阵图来表示,诸如顾客的需求与相对的工程参数之间的关联。
源流治理在质量保证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另一方面,
纵使在源流治理颇有成效,但假若现场不够健全的话,也不能完全地享受到这些利益。
如此的情况,就类似做了一个专门周详的攀登圣母峰打算,但最后才发觉自己的体力太弱,而无法攀登一样。
2、现场的质量治理
现场要比源流治理面临更多不同角度的质量课题。
尽管在源流治理上,需要一些高深的手法,诸如:设计审查、实验打算、价值分析、价值工程以及各式各样的 Q F D的手法;然而在现场的许多问题,仅涉及到一些简单的事务而已,例如:生产技艺以及处理每天所发生的困难和变异,像是不适当的工作标准及作业者疏忽的错误。
为了减少变异,治理部门必须建立标准,促使职员养成守纪律、遵守标准以及确保不良品可不能流到下一位顾客。
大部分的质量问题能够用现场—现物的原则,以低成本、常识性的方法来解决(在第2章差不多讲明过了)。
治理阶层必须在职员之间导入团队合作的方式,因为职员的参与,是关键性的议题。
统计质量操纵
( S Q C )是常在现场被使用的,然而S Q C是一种用以限制流程变异的工具,而且仅能假定每一个人—特不是治理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变异操纵的观念和努力去实践,才能做得好。
有一次,我参观了一家工厂,治理人员以他 S Q C的成就深以为傲。
我看到许多管制图张贴在他的房间墙上。
然而,一当我步入现场,我发觉没有一个人了解变异的意义。
作业员没有标准,而且装配每一件产品的方法都不一样。
有时甚至没有在指定的场所装配。
在参观时,机器重复地出故障,产生了许多不合格品。
然而,这位治理人员仍以他的SQC为傲!
东京大学教授久米均讲过:我认为欧美对质量操纵,旨在“操纵”质量以符合标准及规格之规定,日本式的特征则是集中在“改进”(改善)质量。
换句话讲,日本的方式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去改善。
在横川惠普公司( Y H P )装配线的浸锡流程,质量改善的卓越成就的实例,能够作为此论点的讲明。
该公司在1 9 7 8年到1 9 8 2年之间,成功地将不合格率从 4 000ppm(百万分之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