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一)含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由于儿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儿童接触密切,容易发生传染病,且可造成流行。
(二)传染病的特性1、病原体病原体即环境中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2、传染性病原体经一定的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易感者体内,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当病原体的传染力超过了人群的免疫力时,就会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引起流行。
流行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3、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该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
人体的免疫状态因病而异,个体之间也有差别如,麻疹、水痘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称为持久免疫。
流行性感冒痊愈后,经一段时间后可再度感染。
4、规律性(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身体,至出现症状这段时间。
可据此确定检疫期限,如猩红热:12天。
(2)前驱期:头痛、发烧、乏力等症状出现,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3)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的症状,具有特异性。
(4)恢复期:体温、精神、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易恶化,需要加强护理,至康复。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传给易感者,在外界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如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均可经空气飞沫传播;(2)饮食传播: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3)虫媒传播:蚊→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白蛉→白蛉热;蚤→鼠疫;虱→斑疹伤寒;(4)接触传播:沙眼、红眼病、脓疱疮(5)医源性传播:如乙型传染性肝炎(6)母婴传播:包括胎盘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主要类型:出生前传播、出生时经产道传播、母乳传播、出生后母婴密切接触传播。
3.易感者(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免疫力,被传染后易发病的人,称为对该种传染病的易感者。
未出过麻疹的儿童,没有对此病的免疫力,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者多,则容易发生该传染病的流行。
(四)传染病的预防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
托幼园所:入院前体检、入院后定期体检、晨检与全日健康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经常性措施: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传染病发生后措施:消毒等3.保护易感者:广普性措施(非特异性措施):锻炼、营养、卫生、环境特异性措施: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
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人工自动免疫:菌苗、疫苗、类毒素)二、常见传染病及预防(一)麻疹(多发于冬春季,病后终身免疫)1. 病原体—麻疹病毒(存在于口、鼻、眼分泌物中)2.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3. 症状⑴潜伏期一般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可有低烧。
⑵前驱期一般3-4天。
主要表为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多中度以上);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多泪、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⑶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h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出疹出透后,从面部起依出针顺序皮疹逐渐消退,患儿热度下降,上呼吸道症状也很快消退,精神好转。
4、预防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2)对接触者检疫3周5. 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度,湿度适宜,避免吹风2)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易消化,多喝水3)保持患儿口、鼻、耳部位清洁4)高烧时应降温5)隔离护理,护理者戴口罩,护理后晒晒太阳,吹吹风(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
1、病原体——流感病毒2、流行特点: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流感患者尤其是轻型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初3天内传染性最强。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直接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一般冬春季高发,南方夏秋也可初夏流行。
3、症状潜伏期数小时~1至2天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痛等,不久后出现咽痛、干咳、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有高热,小儿严重产生呼吸道梗阻,危及生命。
4.护理及预防同麻疹(三)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季)1、病因及传播途径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2、流行特点: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一次感染终身免疫。
学龄前及学前儿童多见,冬春季节流行。
3、症状潜伏期12-24天。
腮腺炎主要表现为前1-2日可有发热、乏力、厌食等全身症状。
以耳垂为中心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疼痛,感觉过敏。
腮腺高度肿大持续4-5日,后逐渐减退。
4. 护理及预防1)护理同麻疹注意口腔清洁,淡盐水漱口湿毛巾冷敷、卧床休息、忌食刺激性食物对患儿进行隔离护理2)预防同麻疹,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四)、猩红热(多发于冬春季节)1、病因及传播途径猩红热是由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流行特点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细菌存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鼻咽部。
传播途径主要为空气飞沫、接触传播冬春季节常见2、症状潜伏期2~4天。
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8℃~40℃,伴头痛、咽痛、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2.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迅速蔓延躯干、四肢。
2-4日消退。
弥漫性猩红色小点,按压苍白,额部面颊红晕口腔周围苍白,皮肤褶皱受压部位皮疹密集,舌面光滑舌乳头肿大。
3、护理:1)应卧床休息2)饮食清淡、稀软、多喝水2)注意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3)做好鼻咽部分泌物清洁4)皮疹发痒时不可随便抓挠,皮肤脱屑时不要用手撕,可用炉甘石洗剂(五)小儿结核病由结核杆菌殷切慢性全身性传染病。
肺结核最常见1.流行特点:成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经呼吸道飞沫、痰液传播。
未接种卡介苗的幼儿普遍易感。
2.症状:以原发性肺结核最为常见病初低热、轻咳、食欲减退。
之后出现长期低热、盗汗、乏力、消瘦。
病后治疗合理预后良好,未合理治疗则发展为继发性肺结核。
3.护理及预防(1)按医嘱用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2)患儿房间应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3)患儿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抗结核药物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4)选用含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A最为重要。
(5)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人,尤其是麻疹、百日咳,减少并发感染(6)避免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以免反复感染(7)若结核病儿又出现头痛、烦躁、呕吐、嗜睡等症状,可能并发结合性脑膜炎,应及早医治。
(六)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消化系统传染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
1.流行特点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
人对甲肝普遍易感,学前儿童多为黄疸型,感染后免疫力持久。
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
通过注射、输血、生活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普遍易感。
2. 症状乙肝与非甲非乙型发病缓慢,症状较轻,发病日期不易确定。
无黄疸型病人比黄疸型病人较轻。
3.护理及预防病毒性肝炎预防:1、接种甲肝、乙型肝炎疫苗2、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水杯牙刷专用3、保教人员等定期体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则禁止接触幼儿4、使用一次性注射器5、肝炎病人用具严格消毒,隔离治疗6、避免母婴垂直传播病毒性肝炎护理:应卧床休息,合理饮食。
少吃多脂肪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等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护理患儿后要肥皂洗手。
(七)、细菌性痢疾(菌痢)(多发于夏秋季)细菌性痢疾又称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
1.流行特点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经口传染。
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免疫力不持久。
夏秋季节高发,学前儿童常见。
2、症状⑴发病急,高热、腹痛、腹泻。
⑵一日可腹泻几十次,有明显的里急后重(有总排不净大便的感觉)大便内有黏液及脓血。
⑶少数病人高热,很快抽风、昏迷,为中毒型痢疾。
4. 护理1)饮食应以流质、半流质、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忌食多渣,油腻,避免刺激性食物。
3)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
4)勿长时间排便,防止脱肛。
5)做好消毒,隔离。
5. 预防⑴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
⑵早发现早隔离(八)水痘(多发于冬春两季,病后终身免疫)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初次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特点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空气飞沫、接触、母婴传播。
传染性极强,冬春季节高发,一次发病,终身免疫2、症状⑴潜伏期:13-17天⑵前驱期:发热等不适,1~2日内出皮疹。
⑶出疹期:丘疹、水疱、结痂同时存在,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微痒,向心性分布。
一般不留疤痕。
3、预防同麻疹1)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2)不可抓挠水疱部位,可用炉甘石洗剂进行止痒(九)手足口病(多发于夏季,5岁以下)1、流行特点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传染病。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水疱液、咽分泌物及粪便中均可带病毒。
夏季高发,1-2岁婴幼儿常见。
2、症状潜伏期:4-6日发热、咳嗽、咽痛及全身不适。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等。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3、预防及护理1)患儿发烧时应卧床休息,多喝水,2)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3)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4)食具、便具做好消毒工作(十)急性结膜炎(多见于春夏季、各年龄均可发病)1、病因及传播途径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
流行特点春夏季常见,通过接触传播2、症状潜伏期为1—3日,可单眼发病,也可两眼同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