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测试 中图版选修6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章末测试 中图版选修6

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A.森林破坏B.水土流失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而集中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4.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的经济模式A.①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读“某地区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土壤酸化D.物种灭绝6.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D.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

据此回答7~8题。

7.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C.海水的堆积作用D.河流的堆积作用8.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②渤海海区下沉迅速增快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②③D.②③④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①气象灾害少②热量充足,一年两熟③水源较丰富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10.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c.土壤盐碱化d.酸雨危害A.ab B.acC.cd D.bc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以上。

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

据此回答11~13题。

11.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高山冰雪融水量的减少B.工矿交通建设C.过度的樵采、放牧和农垦活动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2.下列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中,合理的是()①退耕还牧②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增加灌溉面积③确定合理载畜量④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⑤改变耕作制度,降低复种指数⑥开展大规模人工降雨⑦融冰化雪A.①②③B.②③⑥C.④⑤⑦D.①③④1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营造以防治荒漠化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工程是()A.沿海防护林绿化工程B.“三北”防护林工程C.太行山沿线绿化工程D.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下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回答14~15题。

1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1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

读图完成16~17题。

16.P地与Q地相比,P地(双选) ()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17.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19.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0.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

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候、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二、综合题(共50分)21.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

读图回答问题。

(10分)(1)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2.读“我国部分事物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以甲为代表的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为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候多雨,加之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产生活活动,使这一地区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区已建成目前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它仅见于海南岛和西双版纳。

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存仅30多只,主要生活在坝王岭林区。

材料二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登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物已经达到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

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1/3、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1/4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此外,与1996年统计数据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2)以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该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和人类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24.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地区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土地荒漠化。

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1)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是指()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①土壤退化过程②土地退化过程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④荒漠化过程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3)湿润系数在0.05~0.65的地区又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干旱的亚湿润地区三类,图中A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属__________________,C地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A地区天然植被类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和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滥垦土地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要遏制这一地区的荒漠化进程,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D[第1题,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

第2题,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

]3.C 4.B[第3题,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对该地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的。

第4题,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并不是说不能开发利用该地的资源,而应恢复植被,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集约型的经济模式。

]5.B 6.B[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状况,可判定该地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

该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

针对该地区农业资源特点,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长绒棉种植等。

]7.D8.B[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

近年来,由于小浪底水库的拦蓄作用,以及中游生态恢复,水土流失减轻,使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

]9.C10.D[首先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是位于我国西北的河西走廊,该区域多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为我国中温带,热量条件不足,但该区域有来自祁连山丰富的水源及光照较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该区域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因此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较轻,但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11.C12.D13.B[第11题,我国土地荒漠化加剧,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破坏所致。

第12题,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包括: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草场进行科学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等。

第13题,为防止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荒漠化加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营造了巨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

]14.D15.A[第14题,自然地理过渡地带一般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人地矛盾突出。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应该以保护生态、降低开发强度为主,D项符合要求。

A、B、C三项都属于对区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方式,应该予以排除。

第15题,自然地理过渡带的利用方式应该倾向于限制条件的下限。

农牧区过渡带降水从农耕区向畜牧业区降低,其生产利用方式的限制条件为降水不足。

因此,该地区人类活动主要应该为合理放牧和植树种草,把东部农耕区建设成西部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