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论文摘要:高校扩招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而产生的,它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但高校扩招以后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成才环境、就业方式等都与扩招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高校的德育实施工作带来了诸多新情况。
特别是在大学生的理想塑造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校扩招背景下对大学生理想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望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理想;现实思考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理想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一)高校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重视程度削弱高校扩招后,各高校均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首要发展目标,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尤其是许多高校把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摆在了次要的位置上,造成扩招后的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削弱,对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增加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难度高校扩招以后,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各高校均加大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加了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中,高校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使大学生理想教育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都同以前相比都有着较大的不同,新的情况使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感到不适应,增加了实施工作的难度。
(三)办学条件制约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高校扩招后,除了教学仪器设备值的提高以外,学校师资、校舍和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总体短缺。
在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投入上讲,在其实施工作相关的各项活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德育工作人员的培养、进修、社会考察和调研、科研方面;在用于改善德育教研室和办公室的办公条件、更新图书及音像资料方面;在用于表彰德育先进、大型德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等所需要的费用都很短缺。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临若干新变化,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工作对象、教育工作的内容同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前大学生理想教育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基本上处于在实践中摸索与探讨,使高校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施工作的效果。
二、大学理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一)大学生数量增加扩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1998年我国的普通高校在校生数是340万人,扩招的第一年,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达到了408万,20XX年达到近2300万。
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生就增长了倍。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己列为世界第一。
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会有一定的增长。
(二)学生生源构成出现了新的状况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增加使生源的构成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贫困学生群体增加。
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自筹经费。
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办学投入加大,而解决资金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费收入。
因此,扩招后的各高校均依据政府有关政策提高了学费的数额。
但学生的学费与生活来源主要靠家庭供给,我国居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平均收入支付大学生在校所需的费用有相当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直接导致了在校学生贫困群体增加。
其次,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加大。
高校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适龄的社会青年以及部份在职人员均来到了高校接受教育,加大了在校学生的年龄差距。
(三)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发生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在改变,重生活质量,关注切身的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一个生活尺度。
其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也趋多元化、个性化,费、娱乐休闲、旅游、请客送礼、参加各种培训班等己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方式。
学校园区的基础设施完善,有超市、运动健身场地、书店、洗衣房和娱乐休闲场所等,使大学生在消费支出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与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改变了以前相对纯净、封闭的校园环境。
(四)接受信息的内容与渠道多样在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除了通过传统的报刊、杂志、收音机、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外,还能通过互联、、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而且这些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信息传播渠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时效性,更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
(五)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
扩招后,由于高校各项改革的深入,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在向多样化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如在道德观念方面,更加趋向多元与务实;在法纪观念方面,纪律意识降低,法制观念淡薄;消费娱乐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学习观念趋于实用性、功利性;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扩招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己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新时期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基本对策(一)准确把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目标1.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活理想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向上的生活理想。
所谓积极的,就是要就是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自己的幸福生活是以别人生活得更幸福为前提。
所谓向上的,就是以乐观的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教育他们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2.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一种职业教育也是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终身奋斗。
职业道德教育是目标是教育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后,要爱岗敬业,保持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
3.道德理想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培养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始终站在人民群众、党和国家的立场上来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确立坚定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
4.社会理想在当前个人理想膨胀的情况下,高校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理想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
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因此,高等德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加强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导向,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科学设计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内容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理论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的目的,就要引导和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在思想上抗干扰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西方的腐朽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这就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系统学习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通过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把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建立在对现实发展可能性认识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追求高尚的人生观;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积极向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肯定。
在价值观的教育上必须着力于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大集体。
通过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现状的纵横比较,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了解社会主义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客观地评价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出现的问题。
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成就感以及与世界上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3.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指高校教育工作者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之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4.成人与成才教育大学生成才教育是将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潜人才”培养成为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技能和专长的人才“显人才”的过程。
大学生的成才不能单凭个人良好的意愿和美好的追求,更是一个需要人们为之矢志不移、孜孜追求和努力奋斗。
大学生成人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高校在实施成人与成才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将两者并结合,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并为之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自身本领。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大致有七条:第一,开朗的心境;第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第三,心理特点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第四,客观的认识自我;第五,统一的人格;第六,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七,与周围社会协调一致。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1.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育者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大学生智能地提高。
课堂教学在当前大学教育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教学阵地。
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为了使大学生有效地掌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知识,必须加强课堂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创造和谐完美,意境悠扬,情感培养,激发励志的教学环境,使知识的灌输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内化。
2.团体活动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活动影响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其目的是让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娱乐性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公益性活动(如汶川赈灾募捐)、运动休闲活动(如运动会)、专业学习性活动(如辩论会)、兴趣特长活动(如书画大赛)等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仰。
3.媒介感染媒介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络、杂志、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等。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一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相适应的工作站和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上不良信息,增强媒介的有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