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组合模型
f f m (1 f )
考虑到实际复合材料中存在着空隙,裂纹,损伤,缺陷,残余应力,界 面结合不完善及纤维微观屈曲等因素,应在式(3-68)中乘上一个修正系 数 K1,即
1 K1 f f m (1 f )
当试件的质量很好,对于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大部分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式(3-69)中取0.95<K1<1.0,可以复合得相当好。
1 1 f f m
m
)
根据复合材料的实际情况,可把连续 纤维单向增强复合材料处于应力下的 一般模型看做如图所示的薄片串,并 联组合而成,即整个模型由中间增强 层Ⅰ和表面基体层Ⅱ组成,由基体薄 片和纤维薄片组成的增强层在横向层 串联状态,纵向并联 式中, , m 分别为增强层中纤维和 f 基体的体积含量。
f
m 0.36
将预测结果和试验值画在图中。
从图中可见, 1 的预测值和实验值符合得很好,实验值略低于预测值,这 E 是因为纤维不完全平直或平行。 对于 E 2和 G12,模型Ⅱ 预测值偏高。模型Ⅰ预测值偏低。这是因为有一些 纤维横向接触,纤维 f 越大则接触可能越多。 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半经验公式:
E2
E2
Em ( E f 2 Em ) f
f
f f r ,m f 1 可得
Em E f 2 (1 )
f
Em
如果以a表示表面层厚度为单位值时的增强层厚度,则 r a /(a 2) (3-57) f f r f (a 2) a (3-58) f q 关于a的取值,作者通过研究发现可由下述关系式确定 a p( ) 1 f 式中p和q是与组分材料性质有关 硼纤维 / 环氧复合材料( / E)p 3.2 B 的参数。对于常用的几类复合材 C 料,通过回归分析可知,q=1, 碳纤维 / 环氧复合材料( / E)p 2.8 P的取值为: 玻璃纤维/ 环氧复合材料( / E)p 3.0 G
G12
(3 65)
f 仍由式
B/E C/E G/E
p 3.8, q 0.7 p 3.8, q 1.0 p 2.7, q 1.0
(3 66)
泊松比 确定纵向泊松比 1 可采用类似确定 E1 的方法
1 1r m (1 r )
将式(3-33)代入式(3-67),得 1
E1 E1 E1
E2 (1 c) E2 cE2
1 (1 c) 2 c1
G12 (1 c)G12 cG12
E2 2 1 E1
上式中,C为接触系数,表示纤维横向接触程度,且C=0表示横向 完全隔离,即对应串联模型Ⅰ;C=1表示横向完全连通,即对应并 联模型Ⅱ。实际情况0<C<1,在上述实验下,c 0.4 f 0.025 讨论:对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0.3< f <0.5,E2的计算值和实测 值较接近,当 f >0.5,偏离增大,取值偏高,0.4< f <0.6,G12的计 算值和实测值的一致性很好。 对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E2和G12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偏差都较大。
因为实际复合材料中,存在着空隙,缺陷,裂缝和界面结合不完 善等情况,这些又与工艺水平,纤维等结晶构造,热膨胀系数和 固化过程等有关。由于理论推导的简化假设与计算模型和实际情 况相差太多。所以理论公式和实际结果很不一致。对于工程设计 中需要预测单向单层板的纵向泊松比是,用下面的公式:
k (
E1 E f1 f Em (1 f )
E f 2 Em E2 Em f E f 2 (1 f )
f
1 f
m m
G
12
G f Gm G f f G f (1 f )
整个复合材料单层板由表面层和增强层以并联形式组合而成。如 以r 表示增强层的体积含量, f 表示整个复合材料单层的纤维体 积含量,则可导出单向纤维增强层复合材料弹性常数的计算式。 纵向弹性模量 E1 E1 E1r Em (1 r ) (3 51) 将式(3-23)带入(3-51) 得 E1 E f f Em (1 f ) r Em (1 r )
预测值与实验值的比较
采用国内外文献上的3类有代表性的单向复合材料的实验结果和这 里所得的数据比较。结果表明: 1.预测值与实验结果吻合性好,偏差基本上都在复合材料离散系数范 围内。 2.若这里所采用的组合模型的表面厚度0,则 r 1, f f ,则此 时变为串联模型。可见,串联模型是组合模型的特例,得到的是弹性 特性的下限,与实验值相差很远。 3.这里的导出式能比较精确地适用于各种纤维增强聚合物基体复合材 料和常用的 V 范围。由于实测数据所采用的3类材料构造不同, 性质相差很大,为了使导出式能与各类材料的实验结果比较接近, 在计算a的经验公式中,用了p,q两个修正系数。所以,采用既有 理论背景又有实验依据的半经验公式,在使用上,可以精确的解 决实际问题。
(3 64)
Gm Gm (G f Gm ) f Gm f G f (1 f )
(3 63)
将式(3-62),式(3-63)代入式(3-61),得
G12 G12r Gmm G12 Gm (1 r )
将式(3-39)代入式(3-64),得 式(3-65)中的增强层纤维体积含量 (3-58)和(3-59)得到,
1
E f1 f r Em (1 f r)
因为 f f r
(3 52)
所以
E1 E f 1 f Em (1 f )
(3 53)
由此可见,采用串,并联组合模型和上述简化假定计算 E1 得到了各种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完全相同的结果。计算 E1 的式(3-53)已经经典 化了,这是目前计算弹性常数中最简单,最精确和最重要的公式。如考 虑到纤维不完全平直,取向也不完全平行,以及空隙等因素的影响,应 在式(3-53)中乘上一个修正系数K,即
面内剪切弹性常数模量 G12 由串并联组合模型给出 的代表性体积单元,在正轴1-2方向作用剪切应 力 ,如图
12
静力关系为 几何关系为 物理关系为
12 r12r m12m (3 61)
12 r12 m12
(3 62)
12 12G12 , r12 r12Gr12 , m12 m12Gm12
组合模型的弹性常数
植村山胁经验公式 组合模型的弹性常数
纵向弹性常数 横向弹性常数 面内剪切弹性常数 泊松比 预测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植村山胁在串联模型和并联模型下,做了如下试验:对于玻璃纤维/环氧 f 0.23 单层复合材料,在 E f 7104 MPa
Em 3103 MPa
E1 K ( E f 1 f Emm )
(3 54)
k的取值在0.9与1.0之间,采用式(3-54)预测的 E1 与实验值符合得相当 好。
横向弹性常数模量 E 由于增强层和表面层在单层的横向为并联连接,因此 2 的预测值应为 (3-55) E2 E2 r Em (1 r ) 将式(3-29)代入式(3-55).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