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代码:学号:贵州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本科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论中国绘画之精神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专业:年级:2011级作者:指导老师:准考证号:电话号码:完成时间:2014年3月6日论中国绘画之精神杜晋池【摘要】: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心灵的活动。
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
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关键词】:审美情趣;形神兼备;用色;构图。
【abstract 】: medium of painting art is with the aid of certain material and skill to express the activities of the human psyche. It as a kind of spiritual products, through a certain physical form to show it contained within the spirit of thought. Chinese painting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ago craft decoration pattern and developed, has the extremely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rough certain images, implies a certain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essential feature of Chinese painting.【key words 】: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interest;Xingshenjianbei; Coloring; The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引言】:中国绘画,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
蕴藉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绘画,经过了记事、象物、娱神的阶段,以其独特的笔墨意象,传神写意,超越形似,寄寓自然,不断走向成熟。
它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和美学精神的凝结。
这就是所谓理性精神,和谐精神,表意精神和线韵精神。
一、情趣寄寓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
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
绘画是一种讲究精神性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紧密相连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
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
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
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或多或少也在说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
中国绘画的用笔是指勾,勒,皴,点,染用笔的不同技巧。
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由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
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六法论>>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
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
气韵是魏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
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
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
因此,用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
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不仅要能正确精确的描绘对象,还要有对象自身的“骨气”。
气韵和神采的意义相差无几,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谓“意在笔先”,下笔要能产生神采气韵,是“象应神全”,形象的准备和神采的完备,都要靠用笔。
画家经常用祥云来表现气韵,这更加说明了形象与神采统一于功力深厚的用笔。
二、以画写意首先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材等等许多方面。
中国绘画传统,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
绘画强调"以形与神,形神兼备",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而注重神韵的传达等创作思想,正是认识得了艺术创作中"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绘画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把握,由表及里地强调对精神特征的理解,通过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德、秉性等,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
中国画具有浓厚的精神性。
精神指导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绘画艺术极其追求内心思想的表达和体现。
而这种充分体现精神性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以及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思想家对艺术家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其次来看中国绘画的用色。
中国画在用色上尤为喜用墨色。
它正好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主体文化儒,道,佛的一些哲学观念,由具备这些哲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反映到了“文人画”里。
孔子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艺术创作“游于艺”的前提,他游于艺的人生活动,都建筑在与“仁”的基础上。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孕育产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而只用墨色画山水最能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观念。
以墨为唯一色彩的水墨写意画,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主体文化中儒学,道学,佛学的一些哲学观念。
绘画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付诸于物质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和观念,于是也就成就了其作品的思想性。
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以禅宗为最大,它是中国化了的宗派,易为文人士大夫所信仰。
中国画的墨色观念和造型上所遵循的“不似之似”的观念以及空白的构图观念,就都体现了禅宗的影响。
“禅”在修养上很强调“无相”的观念。
“无相”不是没有“相”,什么都不用画了。
“禅”意译为“静虑”,而“离相”则能体现“静虑”,不必为“相”所扰。
用单一的墨色图绘万物色相,是对于色彩的抽象。
历史上所谓的“禅画”与中国的文人画有相通的地方,它在墨色,造型与构图上的观念后来和文人画汇流,共同促成了水墨写意画的诞生。
而最能证明水墨画先驱们受道家等思想观念影响的是他们的创作精神与状态。
中国的绘画艺术创作一向渗透着哲学和文学两方面的思想意识,形成了特有的概念与规范。
中国绘画的“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都体现了绘画的精神性特质。
任何形式的绘画艺术的创作中,都有与这一创作意念相对应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意念”就是我所说的绘画艺术创作的思想性,它是精神性的东西,为了展示于人前,所以就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反言之,即是说艺术是把自己的精神和思想感情作为自己的表现内容。
一方面从精神不断寻求适合表现的艺术形式出发,一方面又强调形式有自己独立的价值。
就这样从辨证的角度出发,寻找精神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满融合。
不是说人伦,便是讲文化,中国画传统以教化人生为旨归。
中国画中的文人写意画则尤然,画“四君子”、画松柏、画萱草,画什么都有所寄托和象征,使所画之物品与作画者理想中之人格相胶合,为之标榜。
三、诗情画意诗歌偏于表现,侧重意境的创造;绘画偏于再现,侧重形神的刻画。
古代美学强调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所以诗歌中也讲形神,所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目前”;绘画中亦求意境,所谓“画以境界为上”,从而把意境和形神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诗画一律”说使诗与画都能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使二者更加完美。
面对一幅优秀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时,往往会被画中所释放出的某种气息所感染,这种气息就是诗的意境,这意境是中国画的精华。
中国画不是对山川、地形、植物的直截图解,而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所思所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中和之美”,讲究中庸、含蓄、逸气、雅逸皆是诗的格调,诗言志,诗意的绘画是一种情的表达,失去了诗情也就失去了绘画的灵魂。
画作是人的激情宣泄,笔歌墨舞,淋漓酣畅,一气呵成。
意境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意境高远一直是文人画艺术引以自豪的东西,对意境的追求使中国人从一开始便舍去单纯的“形似”,而努力追求“神似”。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趋势走向极致。
苏东坡说:“论画与形似,见与儿童邻。
”意思是要将客观的形与主观的意结合起来,达到“神似”,突出特征,抓住对象的主要精神状态,删繁就简,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得作品的诗意、神情和内涵。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是文人画家用以表达内心之诗的媒介。
中国画的诗意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地位,不再是工匠的手段,而是与诗一体的雅艺术,绘画与诗歌同为文人雅士抒发灵性的方式,也是情感的寄托之物。
文人画与工匠画的区别在于诗情,因此,文人画艺术的成就远远超过绘画本身,在画中不能完全表达情感、展现意境时,文人们又有意识地“以诗补画”或“以画补诗”。
南宋吴龙翰曾明确指出:“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文人认为中道、中和、中庸的恰到好处是最美的,如诗一般的自然风光开阔了画家的视野,大山大水到小桥流水皆是画家的主题。
形成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格调,如郑板桥在画竹子题:“我自不开花,免招蜂与蝶。
”在古代诗歌、书画中有大量表现清淡、空灵、虚幻为内容的作品,以此寄托着文人清静高雅的情感,这也是文人画的意境所在。
这就是诗画一体的表征,诗与画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同一种情感和意境,彼此依赖,相得益彰,这是文人画最后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一体形式的根本原因。
以诗呤画、题画之风流传至今,成为现代中国画的特点。
在中国农耕社会时期产生的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其意在于安慰人们的焦虑、安贫乐道、无求无欲、不信鬼神、不论怪异、拒绝冒险、天人合一、小国寡民的思想在诗与画中表达无遗。
古代文人的抱负是出仕做官,但残酷的现时打击使具有儒家济世思想的文人理想破灭,心灵压抑、消极苦闷的思想由此产生,借谈玄论道,逃避仕途派别的争斗、倾轧,遁入山林,吟诗作赋,归耕田园,安于淡泊,寄情书画,发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