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繁殖》说课稿
张家集镇宋营小学邵秀良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到苗圃去的第一节课
二、说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了植物的繁殖作为研究植物的开篇,旨在引导学生从研究身边植物
的繁殖开始,探究植物的奥秘,学习植物知识。
本课以调查植物的繁殖为典型材料,引导学生经历科学调查活动的全过程,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一)走入苗圃,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幼苗。
“苗圃中种养了哪些植物幼苗?”教材通过四幅图片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在苗圃中所看到的一些植物幼苗
名称。
学生可能会提到很多植物的名称,由于学生之间观察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同
的差异,所观察到的植物幼苗种类也不尽相同,但是全班学生对整个苗圃内植物
的描述汇集起来,就会使每一个学生对苗圃内植物幼苗的种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
认识,也使得学生认识到原来各种植物都是从苗圃中培育出来的,为下面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提出关于幼苗由来的猜想及解决办法。
在本环节中,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这些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这个问
题实际上在学生参观了苗圃,看到大量的各种植物的幼苗后就已经在心里产生。
本环节就是要将该问题明确提出来,并作为即将开展活动的核心内容,也为科学调查提供研究素材。
学生在参观完苗圃后,必然会生成很多感受,这时是该问题提出比较好的时机,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来。
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就地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教材中呈现出提示:(1)植物都是由种子长出来的;(2)不一定,有的植物不用种子繁殖;(3)不用种子,怎样繁殖?(4)我们可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这些提示是根据学生
针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后,在思维发展上逐步产生矛盾、新问题及最终形成解决办法依次出现。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维以“生活经验——质疑——形成问题——
提出解决方法”为主线展开。
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仔细观察后对生活经验进行质疑,从而为调查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学生可能对于解决该问题所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充分利用
现有条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
显然,在苗圃中做一次科学小调查活动是能在最短
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制定并完成科学调查活动。
科学调查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该年段的学生,是初次接触科学调查这一方法,本环节将引导学生实际体验科学调查活动,熟悉科学调查的各项步骤,并实际操作,从而掌握科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当学生在提出了以科学调查活动来解决“这些幼苗是怎样繁殖出来的?”这一问题时,应该看到学生在科学调查这项活动上的认识
是非常浅显、不全面的。
学生的认识层面可能仅仅停留在“问一问”上,如何引
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科学的调查活动,如何实施科学调查活动,是本环节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应该包含以下内容:(1)调查目标;(2)确定调查方法;(3)人员分工;(4)调查记录;(5)调查结论。
调查目标在上一环节中已经形成,在本次活动中要进一步明确并达成共识,它是整个调查活动开展的核心,调查活动将围绕该问题而展开。
确立合适的调查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调查目的。
在本步骤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学生指导调查并不是简单的“问一问”,而是应该采用多途径、多渠道来解决问题,进而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很好地利用该步骤的发散性,能很到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该步骤中有几种常用的调查手段,应该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有所了解:(1)询问和走访;(2)查阅书籍;(3)网络查询。
实际上调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尽可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
出来,一旦确定是科学可行的方法,就应该要求学生进行确立并最终执行。
人员分工作为科学调查的第三步,其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
合理的人员分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能最大程度的将研究效能扩大化。
通过分工合作,
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步骤中包含两层意思:(1)班级小组分工;(2)小组内人员分工。
教材中安排了一个班级小组分工表,要求小组学
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所承担的调查项目。
为了能在课程最终获得效果的最大化,达到班级合作的目的,各小组应该尽可能确立不一样的调查方法。
确立小组的具体任务的方式,应该充分尊重小组学生的自主选择,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小组的优势后进行决定,鼓励采用和它人小组不一样的方法。
小组内人员分工是隐形的,但是对一个小组能否能按时且有质量地完成任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