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测试题组织行为学测试题《组织行为学》测试题(4月15日10:20-12:00考试)第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组织行为学宏观理论内容的是(C 、组织单元)2、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也形成了专业管理研究队伍,从而形成了社会性的管理研究潮流,即(C 、管理运动)3、科学管理的代表人物是(D、泰勒)4、企业文化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作(D、观念人)5、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B、实验法)1、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了解其心理活动,这是社会知觉类型中的(A、对人知觉)2、个性包括(D、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部分3、一个人心理和行为反应灵活、活泼开朗、善于交际,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气质类型偏向(B、多血质)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D、能力)5、特妮•休斯顿的嗓音、刘易斯的奔跑、马拉多纳的球技等等,我们称这些人具有(、特殊能力B )1、在群体中,如果成员扮演维护角色的多,任务角色少,那么这是一个(A ) A、人际群体2、心理学家詹姆斯通过研究,认为小群体的最佳人数是(D ) D、7-23、当个体感到群体压力比较大时,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
这种现象叫做(B )B、从众行为4、(A )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
A、德尔菲法5、头脑风暴法最早是由(C )提出的。
C、奥斯本1、设置超级目标,是为了(C ) C、减少冲突2、平行沟通方式,是对应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中的(A )。
A、跳板原则3、非正式沟通是围绕组织成员间的(B )而建立起来的。
B、社会关系4、小道消息最典型的传播方式是(D ) D、葡萄藤型5、非正式沟通方式中,某些人将消息有选择地告诉其他人(通常是和消息内容有关的人,这种传播方式为(D ) D、葡萄藤型1、双因素理论在实践中最重要的应用是(C ) C、工作丰富化2、提出公平理论的是(D ) D、亚当斯3、对个体每一个组织需要的行为进行强化,是属于(A ) A、连续强化4、通常工资在强化方式上是属于(A ) A、固定时间间隔强化5、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棍,声称有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奖励500金,但没有人去尝试。
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C ) C、居民对得到报酬的期望很低1、管理方格图理论中,5.5型方式又称为(C ) C、中庸型2、60年代初,日本心理学家三隅二不二提出了领导行为的(A ) A、PM理论3、人们能够做但是不愿意听从领导的指示,在生命周期理论中,这表明下属的成熟度达到(C )C、R34、弗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是属于(D ) D、领导情景理论5、领导,其本质就是(B ) B、影响力1、组织文化建设又被称为组织的(B ) B、软管理2、在发展中形成了持续的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我们称之为(C ) C、学习型组织3、学习型组织采用的是(D ) D、双环学习4、通过非结构性的团体交互作用方式来改善行为的组织发展技术称为(B ) B、敏感性训练5、具有“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典型特点的组织结构形式是(C ) C、事业部结构第二、多项选择题1、任何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ABC )A、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B、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C、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2、组织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BE ) B、管理活动 E、作业活动3、构成组织行为学微观理论内容的是(AB ) A、个体单元 B、群体单元4、人力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C ); A、阿吉雷斯 C、麦格雷戈5、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人们的工作场所,而且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即企业作为管理组织,具有以下两个功能(BE ); B、社会性 E、经济性1、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主要有(ABDE )A、兴趣爱好B、需要动机 D、知识经验 E、个性特征2、奥地利心理学家 A . 阿德勒认为性格可以分为(CE ) C、独立型 E、顺从型3、通常将能力分为(CD ) C、一般能力 D、特殊能力4、沙洛维和梅耶提出的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ABCD ) A、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B、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C、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D、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5、根据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情感可分为(ABDE )A、心境B、热情 D、激情 E、应激1、群体角色的种类可以分为(ABD ) A、自我中心角色 B、任务角色 D、维护角色2、一个群体要想取得高绩效,(BC )起着重要作用。
B、任务角色 C、维护角色3、群体角色中常出现的、降低决策质量和效果的两种现象为(AC ) A、群体思维 C、冒险性转移4、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主要有(ABCDE )A、头脑风暴法B、德尔菲法C、提喻法D、方案提前分析法E、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5、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CDE )B、物质层C、制度层D、观念层3、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ACD ) A、组织结构 C、技术 D、人事4、阻碍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BCDE ) B、心理因素 C、经济因素 D、环境因素 E、社会因素5、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ABCDE ) A、有一个人人赞成的共同愿景 B、人们能够摈弃其原有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问题或执行工作的标准规程 C、组织成员把组织的过程、活动、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的一部分 D、人们能够坦率地交流(跨越纵向和水平界限),不必担心受到批评和惩罚E、人们升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的共同愿景一起工作。
第三、判断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的人。
错误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不研究个体。
错误3、相对日本而言,美国的管理注重“硬”的一面,强调理性管理。
正确4、权变就是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简单来说就是不需要理论。
错误5、生活组织的假定认为,看待组织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考虑组织的功能。
正确1、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错误2、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误3、把个人的失败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将对后续的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确4、快乐的员工的生产率一定就高。
错误5、气质不影响工作场所的沟通方式和效果。
错误1、群体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即可。
错误2、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活动效率必定高。
错误3、群体决策总是优于个人决策。
错误4、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只有消极作用,应该消除。
正确5、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相对于正式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而言,对成员的影响力弱。
错误1、缓和冲突的原则,对于富有知识性和技术生产性的组织(如从事研究发展的组织)就不适用了。
正确2、信息沟通不需要反馈。
错误3、如果组织需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较高的灵活性,则正式沟通网络采用全通道正式比较合适。
正确4、小道消息属于道听途说,没有真实性可言。
错误5、组织中小道消息猖獗,说明正式沟通渠道出现了问题。
正确1、“现有温饱,后有道德”,是符合需要层次论的观点的。
正确2、ERG理论认为人在同一时间可以有多种同等强烈的需要。
正确3、期望理论中的效价就是指物质回报的价值多少。
错误4、公平理论中的公平感,是个体主观的判断和体验。
正确5、连续强化对于新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熟悉新环境,较为有效。
正确1、现代领导素质理论和传统领导素质理论没什么区别。
错误2、情景理论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领导行为和方式。
正确3、高关心工作低关心人的领导者在沟通方式上以单向沟通为主。
正确4、生命周期理论中成熟度是指人的生理年龄大小。
错误5、个人权力取决于职位。
错误1、组织文化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错误2、组织文化不仅仅要对员工工作场所的影响和认同,同时还要影响到员工工作之外的生活方式。
正确3、所有的变革都包含创新。
错误4、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中的员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错误5、林塞斯•莱克特的研究结论表明,“人本取向”越多的组织气氛,绩效水平与工作满意度也愈高。
正确四、名词解释: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即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做出的反应。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多学科交叉性就是在多种原有学科的相互交叉重叠的边缘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心理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应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调查法是与系统观察法密切联系的方法。
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盖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征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征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错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应。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得行为方式。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弹性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培训、教育)活动。
事业生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的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正式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是有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