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识教育之父周弘——把聋女夸成留美博士的父亲

赏识教育之父周弘——把聋女夸成留美博士的父亲

赏识教育之父周弘——把聋女夸成留美博士的父亲.txt男人的承诺就像80岁老太太的牙齿,很少有真的。

你嗜烟成性的时候,只有三种人会高兴,医生你的仇人和卖香烟的。

本文由伊利蒙牛哥哥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把聋女夸成留美博士的父亲。

赏识教育不是不能批评孩子,而是要从内心尊重孩子的需求,给孩子更多鼓励和自信。

前天,第二届国际赏识教育论坛在深圳闭幕,赏识教育发起者之一周弘呼吁道,家长要适时竖起自己的大拇指,给孩子更多自信和鼓励。

赏识教育创造奇迹周弘是一位老三届毕业生,曾是工厂的普通工人。

1980 年,女儿生下不久就双耳失聪。

他用赏识教育,创造了奇迹:女儿小学跳了两级;10 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 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如今在美国最著名的聋人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个哥哥的‘哥’字,练了三年;半年过去,才学会了几个词。

”周弘回忆,三十年前,女儿双耳全聋,三岁半了还说不了话。

他用赏识教育把这个别人眼中“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培养成了如今的留美博士。

“为什么我会研究赏识教育呢?”周弘说,“是因为自己女儿的原因。

”周弘把对女儿教育的成功归结为“赏识”,即不断地表扬女儿,增强孩子的自信。

周弘回忆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因为耳聋感到自卑。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女儿的生日和美国著名的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竟是同一天。

这让周弘非常欣喜,他鼓励女儿说:“你是海伦转世。

海伦曾经说希望眼睛能看见 3 天,现在你的眼睛能看见,你会做得更棒!”周弘笑称,虽然这样说看似荒诞,但无疑给了年幼的女儿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从此以后海伦的形象就树立在她的心中。

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明明放学冲进家门告诉妈妈:老师今天终于表扬我了。

妈妈却批评道:受表扬就翘尾巴?明明的欢乐顿时烟消云散。

”“婷婷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告诉爸爸,自己数学考了 100 分。

爸爸却回答道,隔壁的佳佳双百分,你才一百就骄傲了?孩子立即无语了。

”教育论坛上,周弘指出了两个家庭教育误区的典型例子。

小时候家长教孩子说话、走路的心态和方法大多是鼓励教育,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都会欣喜若狂。

家长相信孩子可以学会,所以家长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甚至欣赏、享受这种失败。

在这种心态中,孩子个个都轻松快乐地学会了说话、走路。

然而,孩子一旦长大了、上学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开始了攀比,不承认差异不允许失败,怀疑孩子不行,有的家长甚至信奉一个“打”字,或者一个“罚”字,从而走入了教育的误区。

赏识教育就是鼓励家长对孩子竖大拇指,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周弘最爱做的一个动作,就是不时地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别人的赏识。

他说,传统父母的食指太发达,动不动就指着孩子挑缺点,他不一样,他手上肌肉最发达的地方是大拇指。

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建议家长们常用“大拇指”,不能“挑毛病”,要会“找光明”,周弘说:“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定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


多用大拇指夸孩子
赏识教育不是不忍批评周弘表示,赞赏其实不是夸,最重要的是态度,要看得起孩子。

赏识教育不是不忍批评,关键是看得起孩子。

眼神最重要,老师对你的眼神可以让你感觉到,他不需要跟你说好话,他骨子里为你骄傲。

我们现在是太迷信方法,忽略了方向。

周弘坦言,赏识是双刃剑。

一些人很容易把赏识教育曲解为就是表扬鼓励,甚至不忍批评。

其实,赏识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态度:要尊重孩子,看得起孩子。

你看得起孩子,就不会有副作用了,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也会赢得学生的感激。

转载自中国少儿网—老爸老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