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粤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沪粤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功与功率一、功1.功能关系★做功:能量转化的过程称为做功。

★能量:如果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功(W)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是这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机械功。

★做功的必要条件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劳而无功(有力无距离)★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无力无功(有距离无力)垂直无功(力与距离垂直)二、功的计算1.定义:物理学中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2.公式:W = F s功=力*力方向上的距离1 J=1 Nm★注意:①.辨别清楚是哪个力做功;②.注意距离的方向要与力的方向对应上;③.统一单位进行运算;④.做功多少只由F与s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方向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

三、功率(P)1.定义:物体做的功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P=Wt1W=1J/s★功率推导式:P=Wt =Fst=Fv第二讲机械效率一、有用功与额外功1.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用W有用表示。

①对于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目的是克服重力做功,故W有用=G物h;②对于沿水平方向匀速拉(推)动物体,目的是拉(推)动物体做功(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故W有用=F拉s物= f s物2.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用符号W额外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用符号W总表示。

W总=W有用+ W额外二、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效率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2.公式:η=W有用W总×100%3.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做功时,都会不可避免产生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的。

三、滑轮组机械效率1.竖放滑轮组机械效率(克服重力做功)①.理想状态(不计滑轮重,绳重及一切摩擦)F=1nG ;s=nhη=W有用W总×100%=GhFs=100%②.半理想状态(考虑动滑轮重,不计绳重及一切摩擦)F=G物+G动n;s=nhη=W有用W总×100%=GhFs=G物G物+G动●物体越重,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绕线方式与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

③.实际状态(考虑动滑轮重,绳重及一切摩擦)s=nhη=W有用W总×100%=GhFs=G物nF2.横放滑轮组(克服摩擦力做功)①.理想状态(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一切摩擦)F=1nf ;s绳=ns物η=W有用W总×100%=fs物Fs绳=100%②.实际状态(考虑动滑轮重,绳重及一切摩擦)s 绳=ns物η=W有用W总×100%=fs物Fs绳=fnF3.费力反拉模型①.竖直匀速拉动物体半理想状态:F=nG物+G动;s=1nhη=W有用W总×100%=GhFs=nG物nG物+G动实际状态:s=1nhη=W有用W总×100%=GhFs=nG物F②.水平匀速拉动物体实际状态:s 力=1ns物η=W有用W总×100%=fs物Fs力=nfF4.水中拉物W有用=(G物−F浮)ℎ ;W总=Fss=nhη=W有用W总×100%=G物−F浮nF不计绳重和一切摩擦时:F=1n(G物+G动−F浮); s=nhη=W有用W总×100%=G物−F浮nF=G物−F浮G物+G动−F浮四、机械能1.动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公式:E k=12mv22.重力势能①.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零势能面),若无特殊说明,重力势能都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高度。

※公式:E p=mgℎ3.弹性势能①.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②.影响因素:形变程度;物体材质。

※弹簧弹性势能计算公式:E p=12kx24.机械能及其转化①.定义: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在只有动能与势能转化的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第三讲内能与内能的运用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与斥力)二、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理解:①.内能是所有分子能量的总和;②.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③.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

3.改变内能的方式①.热传递(本质是能量的转移)能够发生热传递的前提:存在温差。

②.做功(本质是能量的转化)※二者效果相同,但本质不同。

4.温度、内能与热量的三个辨析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但不一定吸收热量(做功);②.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融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③.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融化),内能也不一定增大(做功改变内能)。

三、比热容(c)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符号c.2.公式:c=QcmΔt3.单位:J/(kg·℃)4.物理意义:比热容是描述物体吸热本领的物理量,反映的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大部分固体的比热容小于液体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状态有关,与其质量,吸收的热量和温度变化大小无关。

5.水的比热容①.大小:c水=4.2×103J/(kg·℃)②.运用:引擎冷却液,冬季灌溉水稻防止霜冻,调节气候等。

5.计算一、Q=cm∆tm=Qc∆t ; ∆t=Qcm(四个物理量知三求一)二、热平衡方程:Q吸=Q放三、热机及其效率1.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2.原理:燃料化学能内能机械能3.四冲程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循环一周期,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动两圈,对外做功一次。

4.汽油机&柴油机①.汽油机汽缸顶部有火花塞,是点燃式;柴油机顶部有喷油嘴,是压燃式;②.吸气冲程汽油机吸入汽油和空气混合物,柴油机只吸入空气;③.汽油机轻巧,效率低;柴油机笨重,效率高。

5.热值(q)①.定义: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体积)之比。

②.公式:q=Qm;(q=QV)③.单位:J/kg;J/m3④.意义:描述燃料燃烧性能的物理量,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燃烧是否充分无关,其数值只取决于燃料种类。

6.热机效率:转化为有用功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时热量的百分比。

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减少热量损失;循环利用废气;减小机械摩擦;提高内燃机燃烧效率等。

第四讲电流与电路分析一、两种电荷1.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两种电荷: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3.电荷间相互作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有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物体.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5.电荷量:简称电量,符号Q,单位库伦(库),符号C.用来表示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的物理量.6.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二、原子结构1.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历程: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汤姆逊原子模型(1904年)→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电子云模型(1927年)2.原子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带正电)和中子(不显电性)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整个原子所带正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三、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一定条件下,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四、电流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能形成电流.2.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为电流方向.五、电路组成与连接方式1.电路基本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缺一不可.2.电路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3.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①.串联:首尾顺次一条路;一断全断,一短其他也能工作(电流变大).②.并联:中间分几条支路;一短全短,一断其他不影响.4.串并联电路最常用的识别方式:①.电流流向法:从电源正极出发回到电源负极,若只有一条路则为串联;若有不止一条支路,且每条支路都只有一个用电器,则为并联,否则为混联.②.节点法:如果两点只是经过导线连接,无用电器和电源(开关和电流表可以),那么这两个点相当于同一点.第五讲电表与含表电路分析一、电流、电流表1.电流强度: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叫做电流强度,符号I .2.电流强度计算公式:I =Q/t,Q为时间t内流过导体的电荷量.3.电流单位: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安)),符号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换算关系:1 A=1000 mA,1 mA=1000 μA.4.电流表:①.作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强度)的仪器.②.用法: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或用电器串联,并使电流从电流表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必须选择适当的量程,并根据相应量程正确读数.③.电流表在电路中等同于一根导线,故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二、电压、电压表1.电压: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符号U .2.电压单位:电压的基本单位是伏特(伏),符号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换算关系:1 kV=1000 V,1 V=1000 mV.3.电压表:①.作用:测量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电压大小的仪器.②.用法: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且电压表的正接线柱跟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相连,要根据被测电压大小,选择适当的量程,正确读出电压值.③.电压表在电路中相当于断路,当电压表被串联进电路时,电路中电流几乎为零,此时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在电源正负极上测量电源电压.三、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1. 串联电路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数学表达式:I=I1=I2=···=I n串联电路电源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数学表达式:U电源=U1+U2+···+U n2.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数学表达式:I=I1+I2+···+I n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等于电源电压.数学表达式:U电源=U1=U2=···=U n四、电表测量对象判断1.去表判断电路结构将电路中的电流表视为导线,电压表视为断路,简化电路.2.电流表测量对象①.电流流向法:哪个用电器的电流流过了电流表,电流表就测量这个用电器的电流.②.断路法:把电流表断开后,哪个用电器不工作,它(们)就是电流表的测量对象.3.电压表测量对象①.短路法:去掉电压表,假设导线接在该位置,若此时某些用电器或电源被短路,则这些用电器或电源即为该电压表测量的对象.②.滑线法:将电压表两端沿着连接的导线滑动到用电器或电源两端(能跨过的元件:开关、电流表;不能跨过的元件:电源、用电器、电压表).第六讲电阻一、电阻(R)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2.电阻单位: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 Ω ”表示.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换算关系:1 MΩ= 1000 kΩ,1 kΩ = 1000 Ω.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以及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无关.(2)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ρ、长度L、横截面积S和温度有关.*电阻定律:R=ρLSρ为电阻率—常用单位Ω▪m;S为横截面积—常用单位m 2R为电阻值—常用单位Ω;L为导线的长度—常用单位m.二、常见电阻仪器1.定值电阻2.变阻器①.滑动变阻器:构造:铭牌(XXΩ,XX A);电阻丝,滑片,接线柱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