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pdf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pdf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声现象一、耳与听得见的声音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常把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同时停止。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15℃时,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为340m/s。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多孔或柔软的物体会大量吸收声波。

二、声音的特征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响度: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它由发声体的复杂性决定。

三、噪声(1)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是由发声体做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声音的强弱用声级来表示。

声级的单位是分贝。

0dB表示人刚刚听到的最小声音,90dB以上的噪声对人体有害。

140dB的噪声会对人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3)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四、听不见的声音1、大多数人能感觉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的声音。

人们将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做超声;将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做次声。

2、有些动物能发出并感受到超声波,如蝙蝠、海豚、海狮。

有些动物对次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大自然的许多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

一、眼的结构1、人眼的结构主要包括眼球和眼球的附属结构。

能够转动的部分是眼球,眼球包括外膜、中膜、内膜和内容物;其他部分为眼球的附属结构,主要包括眼睑、睫毛和泪器。

2、光线通过晶状体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神经把视觉细胞获得的信息传入大脑,人就产生了视觉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成像条件成像性质应用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u>2f 倒立缩小实像f<v<2f 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f<u<2f 倒立放大实像v>2f 投影仪u=f 不成像0<u<f 正立放大虚像|v|>u 放大镜三、透镜1、分类:凸透镜(如老花镜)、凹透镜(如近视镜)2、特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也称为发散透镜3、透镜的结构:4、近视眼和远视眼(1)成像:A: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B:远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2)矫正:A近视眼:凹透镜B:远视眼:凸透镜5、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及光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图例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另一侧的焦点经过焦点或从焦点出发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不改变传播方向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指向另一侧焦点入射平行于主光轴经过光心不改变传播方向四、看不见的光1、光谱: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可见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2、紫外线A:定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光线,称为紫外线B:应用:紫外线的重要作用是化学作用。

①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灭菌消毒;②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③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可用于照相;④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对于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3、红外线A:定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人眼看不见的但也有能量辐射的光线称为红外线。

B:一切物体都会辐射出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C:应用:①利用其热作用强。

如红外线烤箱、取暖的浴灯、烘干油漆等;②红外线可用于遥控,如电视遥控器;③穿透云雾的能力强。

如预测台风等气候现象、监测森林火灾等;④在黑暗的环境中可利用红外线夜视仪进行夜间侦察。

4、电磁波:A: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微波等都是电磁波B: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时可以被反射和折射一、粒子的运动1、粒子运动的特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微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2、气体、液体、固体的结构特征:状态粒子间的距离粒子的作用力粒子的运动情况特征固态很小很大在固定位置附近振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较小较大在一定距离内自由移动有一定的体积,无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很大很小能自由迅速运动无一定体积和形状,具有流动性二、用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解释物态变化:①熔化:固体温度升高,粒子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已不能把粒子限制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粒子的有规则的排列被破坏,固体变为液体。

②蒸发: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液体粒子中,总有一些粒子的速度大到能克服液面其他粒子的吸引,运动到液体外面去,成为气体粒子。

三、物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是自然界中一般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现象外形状态发生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变化特征不生成新物质,只是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物质,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同时,伴随着物理性质的变化关系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的发生;而发生物理变化的时候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注意物质变化往往是两种变化同时发生,这时要看以哪种为主,但最本质的区别是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一些化学反应在发生时要吸收热量,这种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叫做放热反应三、燃烧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

2、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时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3、燃烧的利弊:(1)利:燃烧的过程中,贮存在物质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为人们利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2)弊:为一旦失去控制,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具大的损失3、灭火(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2)一些常见的灭火方法(3)灭火器的分类及使用4、爆炸5、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四、认识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3)不易溶于水2、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从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上去理解)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比较一、压力和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说明: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②压力的作用点总是在受压物体的受力面上;③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如下表:区别压力重力产生原因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而产生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方向垂直指向接触面总是竖直向下的大小只有物体水平放置时F=G(3)压强:①计算公式:P=F/S;②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风下表:方法应用举例增大压强⑴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⑵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⑶增大压力,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切菜刀、缝衣服的针减小压强⑴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⑵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⑶减小压力,同时增大受力面积使用较宽的房基、砌墙时采用空心砖、装有许多车轮的平板车二、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瓶口吞鸡蛋实验、吸管吸饮料、瓷砖上的吸盘。

(3)大气压的变化: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海拔3000米以内,海拔每升高10米,大气压降低100Pa。

②大气压随季节、气候、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冬天气压比夏天高、睛天气压比雨天高。

(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三、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具有重力,因而对容器底有压强;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因而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处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由公式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只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与液体的重力、容器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①工作原理:连通器中装同一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平的。

②应用:船闸、茶壶、洒水壶、涵洞、锅炉水位计等。

四、流速与压强的关系(1)流体:流体是能够流动的物体。

如:液体和气体(2)液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应用:①把一张纸放在嘴边用力从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会向上上飘起来。

这是因为在纸条上方吹气,纸条上方气流流速大,下方气流流速小,所以纸条上方流体的压强小,下方流体的压强大,所以就推着纸条向上运动;②飞机机翼的升力:飞机机翼的形状类似鸟的翅膀的形状,下方平,上方凸起,当所流迎面而来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大于下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因此上方气流的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气流的流速小,压强较大。

机翼上、下表面受到了不平衡力的作用,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二者的合力是向上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升力。

五、浮力(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其施力物体为液体(或气体)(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表达式为F浮=G排说明:①G排是指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排=V液;②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③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自身的密度、形状、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气体)对物体上、下两表面的压力之差,即浮力。

表达式为:F浮=F向上-F向下(4)物体的沉浮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下的重力和向上的浮力。

①当F浮>G时,物体上浮,上浮的物体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F浮=G②当F浮=G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可停留在任何深度处③当F浮<G时,物体下沉,最终的结果是物体静止在液体底部,此时F浮+F支持=G说明:①漂浮和悬浮的共同点为:物体所受的浮力都等于自身的重力,即F浮=G;②不同点为漂浮的物体静止在液面上,即V排<V物,而悬浮的物体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的任意深度位置,即V排=V物;漂浮物体ρ物<ρ液,悬浮物体ρ物=ρ液(5)浮力的计算方法:①称重法:F浮=G物-F;②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③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④悬浮或漂浮的条件:F浮=G物一、什么是运动1、运动的世界(1)运动是物体(物质)存在的形式,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