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社会热点调查报告(精选多篇)调查显示:学生网络道德喜忧参半贵州学院大学生新闻社日前组织的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无论哪个年级,哪个专业的在校学生,大学生们与网络都保持“亲密接触”。

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究竟谁主沉浮?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涉及全校各系、部,各年级、各专业学生。

从调查情况来看,每天上网一小时的占19.4%,两个小时占39.2%,三个小时占26.6%,半天以上占14%,早上上网的占5.2%,中午占10.2%,下午占24%,晚上占60.6%。

没有被调查者从未接触过互联网。

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面对网络文化的种种反应以及网络道德却呈现多元化。

从被调查者来看,72.6%的被调查者非常反感聊天室骂人现象,56.9%的表示不浏览 * 或网页;53.8%的进入他人网站也只想看看而已;79.5%的从来没有用非法手段进入或攻击过他人网站,58.8%的不在聊天室骂人。

这反映出,作为社会文明使者,践行社会道德、社会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大学生网民,与其他网民相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但在网络开放、虚拟、隐蔽、自由的空间里,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也折射出网络道德的失衡。

由于这部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较少,性格孤僻、心态失衡,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衡。

27.4%的被调查者有过入侵机密网页的想法,47.4%的学生偶尔在网吧看见别人浏览* ,34.6%的学生对浏览 * 、网页持无所谓的态度,28.2%的学生在聊天室骂过人。

调查显示:有6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聊天时说真话要视情况而定;37.8%的怕惹麻烦,一般不会在网上填写个人真实资料。

66%的人对网上发布的广告和新闻半信半疑。

一段时间来,社会各界对学生的网络行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寻求多种途径解决中小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盲目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成长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又被各界提上了日程。

网络文化的纷繁复杂考验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不是虚拟的伊甸园,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

点击网络,文明与污染随着鼠标的移动而展现,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黑暗的角落。

作为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分辨力,自觉规范上网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挖掘网络深层知识的同时,掌握其实际运用意义,利用网络作为自身腾飞的翅膀,而不是成为它的俘虏。

摘自:贵州日报时评:电脑手机应酬--看大学生消费的误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远离父母和家人,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了,吃、穿、用、行不再由父母考虑,完全由自己掌握财政大权。

怎样做好自己的理财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每个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必修课。

关注“象牙塔”内的消费状况,我们不免有了几分担忧……电脑,手机--让我欢喜,让我忧校园宿舍中电脑的普及率节节攀升,计算机系的学生自不必说,在其他文科区某寝室看见几台电脑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据笔者了解,除专业特殊要求外,大部分同学购置电脑只是用来上网,玩游戏,看光碟。

一台最普通的pc机,价格也在两千至三千元左右,不少经济条件并不乐观的学生在“硬件建设”上却是极为大方。

电脑,是否真的物有所用?浪费了金钱是小事,沉迷于五花八门的电脑游戏和虚幻的网络世界而荒废了学业,消磨了意志可就危险了。

不同款式、品牌的手机让众多手机持有者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给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高额费用也给使用者平添了不少压力。

据《中国青年研究》调查,大学生手机费用80.2%由家庭供给,12%靠节约日常生活费,仅6.7%依靠勤工俭学支付。

许多人用手机聊天,每月话费要花百余元,更有甚者,不顾及自己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随潮流,为用手机勒紧裤腰,“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交际应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校园中的各种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结识朋友,与人交往的机会。

朋友之间难免在一起小聚,今天我做东,明天你买单;推杯换盏,好不惬意!于是乎,生日party,老乡聚会,同学造访……各种名目繁多的理由让人应接不暇。

不少人碍于情面,一边辗转于各大小饭局,一边却为下月的生活费没着落而苦恼不已。

美其名曰:增进感情。

殊不知,真正的友谊岂能靠饭局来维系。

动辄请客吃饭,吃饭又“不为肚子为情调”一则浪费金钱,二则浪费时间。

此风不可长!美容,时装--谁说我不在乎大学里的女生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了。

“美容、护肤、时装”在女生中是永远不过时的话题。

校园的“小资”们是不屑于“大宝”、“小护士”的,护肤起码也得是“夏士莲”、“旁氏”这一级别的;做头发要去专业名店,美容得办月卡;“真维斯”、“班尼路”的衣服对她们来说不算什么;“达芙妮”专卖店里,她们是常客。

很多人为了“美丽”不惜代价,可以一掷千金,当她们花钱如流水的时候,她们早已忘记了父母的辛苦劳动,她们早已失去了“美”。

纵观校园里的消费百态,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着的种种误区。

在人们惊叹于时代进步如此之快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对这种种现象的忧虑。

追求潮流,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消费中的“不正之风”。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大学生一定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把握好消费的“度”,在良性消费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民网理财专家支招大一新生对大一新生来说,走进大学校园,所有事情由父母打理的舒坦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除学习外,吃穿用样样事情都要自己操心,而且,许多人还是第一次怀揣“巨款”呢。

六成同学从来不记账前不久,记者在一所高校做了一次12道问题的小调查,结果显示,每月花费在200到300元钱的人占44%,300到400元钱的占37%,每月花费400到500元的占2%,仅有2%的人每月花费500元以上。

生活费主要花在哪一方面这一问题上,“日用品”是一半同学的首选。

1/3平时有记账的习惯。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xx级辅导员黄福元老师认为,许多大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著盲目消费的毛病,花钱无计划、缺少理性,理财观念更是几乎谈不上。

主要表现为一是盲目攀比,二是疯狂s hopping,三是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比较差。

尤其是家境优越的孩子,忧患意识极为薄弱,不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有的学生不喜欢食堂的饭菜,动不动就去饭馆撮一顿;有的学生讨厌住集体宿舍,就去外面租房,这些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菲的额外开支。

黄老师告诉记者,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面临著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型期。

新生应当明白,生活费是父母给的,大手大脚势必增加父母负担,同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消费无度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大一新生更应提高自制力,做到理性消费。

记账帮你“量入为出”银行陈晓黎先生认为,对大学生来说,记账和编制预算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实记账並不难。

”陈先生为大学生“现身说法”,“我上大学曾认真记过账,主要是出于对父母的尊重,我会定期把账单寄回家,让他们知道给我的生活费是怎么花掉的。

”陈先生建议,可以将支出大概分成学习、吃、穿、行、交际几大类,按类将支出记在本子上,並且保留所有的收支单据,抽空一下,就可大概掌握自己的支出情况。

然后就可以分析各项支出所占的比例从而“对症下药”。

比如说通过记账发现自己第一学期吃饭花了1000元,置装、交际花掉xx元,第二学期就可以进行调整,让自己吃得更“丰盛”些以保证身体所需营养,买衣服和交际的支出就可以适当减少,比方说减至1000元。

这就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限定,这以后花钱时心里就有了谱。

大一“理财”不为早虽然大学生基本上还涉及不到真正的投资理财,但分配好自己的生活费、合理支出、让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也可算作“准理财”,因为,理财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到哪了”。

大学生的理财实践,对他们今后能尽快融入社会上大有裨益。

陈先生还建议大学生多掌握些金融知识,多参与学习先进的金融工具,网上银行、证券外汇等都可以适当了解、接触。

大学生尤其是新生轻信别人被骗走钱财的事情如今已不鲜见。

陈先生呼吁,增强风险意识、防范风险保护自己的“财产”是大学生亟待补上的一课。

拿最常用的银行卡来说,密码一定要绝对保密。

陈先生提醒,如今“克隆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旦被人掌握了卡号、密码,卡里的钱就有危险了。

非但对陌生人、即使是同寝室的兄弟姐妹间也不要透露银行卡密码,同学间的信任不是靠这个建立的。

* 36高校大学生倡议:学习理论提高综合素质为落实 * 、 *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0月23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36所高等院校的300多名大学生代表发出倡议,号召大学生认真学习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综合素质,争做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品格高尚、崇尚文明的新世纪青年。

倡议是在南开大学召开以“学习理论,增长才干,勇挑重担”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研讨会上提出的。

大学生代表集中交流展示了各自理论学习的优秀成果,围绕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素养的课题展开热烈研讨。

北京大学青年 * 主义发展研究会会长李平原说, * 、 * 发出的《意见》针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完成载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做一名具备全面素质、扎实功底、过人才干的有志青年。

南开大学团委副书记王凤说,南开大学以学生理论学习社团为载体,院系基层团支部、宿舍团小组为依托,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组织全校大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了融思想性、知识性、新闻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理论学习主题网站,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人民网高校教学质量清查:毕业生就业成监察对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成为监察对象千余名专家将对全国644所本科高校进行教学质量全面清查,其中教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学生上课开没开小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会成为监察对象。

近日正式成立的 *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将成为全国高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监察机构。

只要有学校两年评估不达标,其制定招生人数、设置新专业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

高校增容240万教学质量存隐患2004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已达到420万,比1998年的180万学生增加了240万人。

同样是600余所高校,增加了240万学生后会不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面对许多家长的疑问, * 在昨天显示出了严抓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心:专设高校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每五年一轮派出千余名专家监察高校教学质量。

“现在高校招生的人数扩大比较快,大家自然担心会不会影响质量。

其实,我们对这件事也有质疑,各高校的办学经费增加那么快,必然会对质量有所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