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2-戴尔电脑公司的运营战略与运营模式

案例2-戴尔电脑公司的运营战略与运营模式

戴尔电脑公司的运营战略与运营模式
本案例用于运营管理的课堂讨论,具体内容以一定的企业为背景,但不针对 任何特定的企业,并不说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背景:
(1)戴尔的飞速发展 麦克x戴尔(Michael Dell)从校园创业开始,销售升级的电脑,逐渐将其发展成按订单 生产/装配(MTO/ATO)业务。

1984 年,他组建并注册自己的公司,取名个人电脑有限公司 (PC's Limited) 。

1988 年 6 月, 随着股票的成功上市, 公司更名为戴尔电脑公司(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

戴尔运营管理的核心是 MTO/ATO 策略。

顾客直接订购个人电脑,订单按信用证的途径 发送,然后就直接按订单生产(装配) ,产品不经过经销商直接送到顾客手中。

从订单确认、 核查到产品送达顾客,整个过程尽量保证在订单发出后的 5-7 天(工作日)完成。

这种策略给戴尔带来了很多优势。

第一,省去经销商这一中间环节。

不仅能够将成本降 低的好处带给顾客, 更重要的是还能快速掌握顾客需求信息, 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采取措 施面对市场变化。

第二,实行 JIT。

装载着供应商零部件的卡车在工厂边停下,货物一卸下 就直接送进生产线, 根据顾客订单装配成型并装箱。

这些零部件在抵达工厂并开始卸货的那 一刻才成为戴尔公司的财产,而且几小时就会到达一批。

第三,信息系统将整个公司连接起 来, 并向各道工序发出命令从而控制整个业务流程, 这样消除了非自动化系统所带来的等待、 库存积压和损失等问题。

1998 年,戴尔公司在其得克萨斯州生产中心雇用了 16000 名员工,装配工厂占地面积 200000 平方英尺,规模为当地最大,是高效生产组织的典范。

过去一年中,戴尔通过 JIT 和精益生产降低了 5 亿美元成木。

戴尔的员工及其供应商每小时都在不断检查库存情况, 将 在制品数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6 人组成一个小组,每小时可组装 18 台电脑,零部件通过头 顶传送链运送到线上。

如果其中一个工作单元出现问题, 零部件则自动移动到下一个工作单 元,避免了装配线的全线停工。

戴尔把顾客分成三类: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个人消费者。

每类顾客因其需求不同而 受到不同的对待。

大型企业的订单由专门销售人员来处理。

销售人员同时处理多个中小型企 业的订单, 确保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

对戴尔产品感兴趣的个人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电话或者


网上销售系统来得到服务。

顾客拨打免费电话询问产品信息,发出订单。

内部销售人员则坐 在办公楼里的电脑前接听电话,提供服务。

内部销售人员接到订单是整个 MTO/ATO 流程的 第一步。

这种直接打电话订购电脑,一星期后到货的能力是戴尔公司整个业务的基石。

1996 年,戴尔公司将其直销模式延伸到因特网上。

1997 年第一季度,在线销售业务就 创造了每天 10 万美元的销售额。

第二季度,创造了每天 20 万美元的销售额,并持续这一好 的势头。

1998 年第一季度末,戴尔创造了每天 50 万美元的销售额,在第三季度末,在线业 务的日销售额增长到 100 万美元,预计这一增长速度还将持续下去。

戴尔以其率先使用直销模式销售个人电脑而著名。

它的 MTO/ATO 策略给戴尔公司带来 了一系列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如低库存成本,零中间商成本,即时生产具有最新技术的产 品。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需要维持一定库存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企业需要中间商来减轻分 销工作的复杂性,消除顾客的购买烦恼。

与此相反,戴尔只在顾客订单发出后组织生产,传 统观念认为这样做要么成木很高,要么生产周期很长。

但戴尔有能力保证在订单发出后 5-7 天到货。

结果是,戴尔和顾客实现了双赢。

工厂库存期最多为 3 天,这主要是因为与传统生产系 统相比,戴尔现在的供应商每次的运货量更少,但频率更高了。

这样下游企业的库存就为 “零” , 因为产品生产出来后直接送达顾客。

在整个链中没有一个环节货物会停留超过 7 天, 但在传统供应链中零部件的库存期长达 60 天,中间商的产品库存期是 30 天。

戴尔成功的核心是用信息代替库存。

戴尔用关于订单、 需求和预测的信息代替了工厂里、 仓库里和分销商手中的库存货物。

戴尔首先预测将会接到的订单量, 再告诉供应商预测的所 需零部件品种和数量。

这一原则能为戴尔在市场竞争中带来很多优势。

信息比货物更容易储 存, 信息比货物更容易运送, 信息比货物更容易废弃, 并且存储信息的成本远比存储货物低。

总之,戴尔的管理者找到了有效降低库存的方法,就是用信息代替库存。

只要需求预测有变 化,有关变化的信息就会发送到其他组织,做到信息充分共享。

自从戴尔用信息代替库存,其速度得到了提高。

速度是戴尔管理层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 对顾客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变化对产品的影响, 戴尔必须快速高效地响应。

这就是戴尔所谓的 “速度” 。

戴尔的库存周转率比竞争对手高好几倍,这样其对供应商零部件的需求量就大而平稳。

此外,戴尔的系统能及时了解到顾客的需求,这使得戴尔有机会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获利。

时间是戴尔的核心价值。

压缩时间是指要尽可能地减少任务和过程时间。

按照首席财务 官汤姆梅x雷迪思(Tom Meredith)的说法,价值就是给顾客更低的成本,给股东更高的回 报,给员工更多的利润分红。

随着戴尔各个业务流程的速度的提高,时间被进一步压缩,价 值也在增长。

戴尔的精益生产模式非常成功,对顾客需求非常了解,因此在过去两年中产量增加了 1/3。

在同一时期,精细生产使生产空间也减少了一半。

机器人使计算机装箱时间进一步减


少。

而将软件预装和计算机测试组合在一个步骤中完成,又节省了数秒时间。

戴尔不断评审 产品设计,简化零部件,加快装配速度。

时间减少意味着产出增加,产能增加,并提高了生 产柔性。

产能和柔性的增加,又使戴尔能更快地响应激烈变化的市场需求,而这正是计算机 市场的特点。

戴尔在过去五年中使每平方英尺的产量翻了 3 倍,预计在未来 5 年还会再翻 3 倍。

此外,戴尔公司的声誉日隆,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甚至被美国汽车行业聘请为精益 生产技术的顾问。

戴尔公司的发展呈现出飞速的爆发式增长,短短 15 年时间,销售收入便达到近 200 亿 美元,股票升值 200 倍,市值 1005 亿;曾经击败康柏、阿波罗、通用数据、硅图、Gateway 等著名公司;到 2009 年,销售额达到 600 多亿美元,位列财富 500 强第 115 位,达到全球 员工 88000 人,其中中国公司员工 6000 多人。

(2)戴尔遭遇挑战 2005 年到 2006 年间,戴尔公司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被 HP 公司夺走,与公司 多年来一直处于较快速度的增长模式和要求出现不协调。

于是,2006 年 1 月,麦克x戴尔回 归公司重新出任 CEO,开始尝试分销模式,如与沃尔玛、国美等公司展开合作。

戴尔公司 1998 年进入中国,在开始的几年里发展不错,但随着电脑市场的逐渐饱和及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戴尔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则有所放慢,从 1998 年到 2008 年的十年里,戴 尔公司中国区总裁的频繁更替(总共经历了陈大伟、黎修树、符标榜、麦大伟、刘峻岭、闵 毅达等 6 位)可以看出,公司高层对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状况的不满。

(3)一些分析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戴尔公司的运营战略与运营模式是以 MTO-ATO-CTO 为 基础的直销模式(Direct Business Model) ,但是,其核心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直销模式上, 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直销模式上的精益生产体系, 即低成本配件供应与装配运作体系, 再加上 其顾客至上的核心战略思想,让顾客满意以及支持该战略的诸多细节。

但是,在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戴尔公司也面临不少劣势,诸如巨额的电话与直销运行 与维护费用、不得不面临的中国国内消费习惯、竞争对手的阻击、苛刻的绩效标杆与考核激 励文化等,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公司的优势,并逐渐影响到公司的快速发展。

下图是对 戴尔公司运营战略与运营管理的整个模式及大环境的系统思考, 由此可简略地分析出戴尔公 司的优势和劣势。




问题:
(1)戴尔公司是怎样实现 5-7 天按订单交付产品的? (2)戴尔的精益生产与丰田生产模式(TPS)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3)MTO/ATO 与 JIT 有什么区别? (4)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分析以及您所了解的情况,为戴尔公司找寻一条能促进 公司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详细阐明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