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茶品酒品人生

品茶品酒品人生

品茶品酒品人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其“博大”可看茶,远销海内外。

其“精深”可看酒,流淌数千年。

由茶与酒衍生的茶文化、酒文化从纵横两方面构架了一幅生动的中国文化立体图。

文化,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只有物化才能彰显。

而茶与酒,恰恰是中国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中国文化的催化剂。

其本身所蕴含的阴阳哲学属性,借助自身载体流畅于民族的血液中,成就了独具特色魅力的中国文化。

茶,属阴,主静,代表中国文化的谦和内敛。

酒,属阳,主动,代表中国文化的激情与动能。

品位中国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就要深入中国人的生活,在酒与茶中品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先说品茶。

品为三口,意为茶需三口而饮。

为何要三口?第一口闻香观色品茶味,初识茶性。

第二口凝心再品回未无穷,深入茶意。

第三口平心静气,乐享茶趣,品茶禅一味。

三口徐徐而饮,心随茶意,温润心脾,举止优雅而有神韵。

在此过程中,放松身心,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使自己的
心灵得到升华。

这才是品茶。

根据其境界,又可分为上品、中品、下品。

上品,为茶中之仙,实属凤毛麟角。

多为高人品茶,往往相约二三人,皆通达禅意。

相见无多言语,一杯茶即能品出万千妙趣,当下即能融入自然,入定修慧。

中品,为茶中之士,此类人数较多,多为文人雅士,对于茶具器皿颇为讲究。

其品茶犹如赏花、赏月,观山、观水,多是借茶以悦身心,陶冶情操耳。

虽是追求无上妙趣,但与高人相比,缺乏无我的通达。

大家可参看周敦颐的《爱莲说》和刘禹锡的《陋室铭》,皆是借物喻己,标榜自己志趣高雅,品性高洁。

无形中将他人压下去。

这是士的境界。

当然茶中之士又据境界不同,可再分为上士、中士、下士。

因各人标准不同,此不赘述。

能成茶中上士者,亦非常人可比了。

下品茶之俗人,普通大众皆属此类。

置办的漂亮茶器,备好不同等级的茶叶,以待不同的人。

于茶中只能品其味之浓淡,不能体会茶之意趣。

那些听着大戏喝着茶,于茶室肆意喧闹的,何谈境界?只能算是解渴而已。

再好的茶叶一旦入了这个俗,就多了几分功利性。

如有人倒茶请您品鉴,此表恭敬,如若端杯请你喝茶,则可能是端茶送客,你还是起身告辞吧。

再说品酒。

较之于茶,酒味苦辣。

如若以品茶的方式品酒,实在是难为了大家。

所以品酒之品,意为多人之口,不
是三次而饮,而是多口同饮。

茶是共饮的人越多,越失了意趣。

而酒是同饮的人越多,越发有了劲头。

茶是思想的静虑,追求的是超凡脱俗。

酒是情感的渲泻,要的就是入世入俗。

说茶好话的人多,说酒坏话的人多。

酒后无德、酒后误事、酒后闹事、酒后伤身等等。

如此看来,酒确实不是好东西。

那品酒品什么?就是品俗。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又岂能脱俗。

说酒不是好东西,但看俗世,又有多少大事与酒无关。

将士出征要喝动员酒,喝的是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舍身取义的悲壮。

得胜归来要喝庆功酒,喝的是血染江山的缅怀和无畏欺傉的豪情。

起事要歃血为盟喝血酒,事败要慷慨赴死喝断头酒。

友人相聚要喝相逢酒,友人别离要喝送别酒。

总之,是遇到高兴事要喝,为的是传播喜悦,分享快乐。

遇到窝心事也要喝,为的是借酒解忧,化解悲痛。

官员喝酒,喝的是政治,即便喝的语无伦次,也决对政治上清醒,快乐与享受总是留给尊者。

商人喝酒,喝的是利益,推杯送盏之间权衡着利弊,是开杯畅饮还是优雅举杯,喝白酒、红酒、啤酒还是洋酒,甚至动作、语气、服装都非常讲究,醉与不醉皆看需要与否。

乡野市侩喝酒,喝的是情绪,图的是热闹。

但情绪这个东西特别不好控制,本来二三人小酌一下,却往往把控不住呼来许多人共同热闹。

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或有酒后无德好斗者,或有借酒摆谱蔑视他人者,或有量小易醉酒后胡言乱语者,或有量大千杯不醉捉对斗酒者。

好不热
闹,但也易于出事。

这种酒局还是少碰为妙。

品酒就是品位俗世人生百态,酒的味道倒是不记得,只要第二天不上头就是好酒。

品茶与品酒,一静一动,一雅一俗,一个淡然,一个功利。

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雅,源于俗而清新于俗,没有了俗,雅也就成了娇柔造作。

俗,于世间百态中透着雅,没有了雅,俗也就真成了粗弊不堪的浊世。

茶与酒如两条线,串联着无尽的历史与生活。

品茶、品酒,就是品人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