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法律行为PPT课件
(三)意思和表示关系的状况 • 1.意思和表示一致。即意思表示真实。 • 2.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即行为人的内心意 思与外部的表示行为不一致的状况。 •包括故意的不一致和无意的不一致:前者 包括真意保留、虚伪表示和隐藏行为几种; 后者包括错误和误传两种。 • 3.意思表示不自由。指行为人在外力的影 响下,其意思表示不是自由自主的状况。 包括有欺诈、胁迫和乘人之危三种。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将其期望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 在意图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或过程。它是 法律行为最核心的要素。 (二)意思表示的构造 意思表示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由下列三项要素构 成: 1.效果意思。即真意,是表意人基于某种动机形成的、 存在于内心的、意欲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意思; 2.表示意思。是表意人欲将其意思表示予以表达的意 思; 3.表示行为。是指表意人将其效果意思予以表达的行 为。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依不同的标准,可对法律行为作如下分类 (一)单方法律行为、双方和多方法律行为 (二)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三)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 (四)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五)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六)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七)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 (八)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 此外还有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有因行为和无因行 为及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等分类。
三、法律行为的形式
(一)口头形式。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意思 表示。 (二)书面形式。指用书面文字作的意思表 示。又可以分为一般书面形式和特殊书面形 式两大类,其中特殊书面形式又包括:1)公 证形式;2)鉴证形式;3)审核登记形式。 (三)推定形式。以有目的的积极行为推知。 (四)沉默形式。既无语言又无行为的消极 行为。
•与法律行为相关的概念 • 1.民事行为 • 最早见于王作堂《民法教程》北大1983年版。 表述为:“公民或法人确立、变更或消灭民事 法律关系的行为”。在这里,民事行为是在与 事实行为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的。 • 外国法上没有使用过民事行为这一概念,首 先在立法上使用民事行为概念的是我国民法通 则,从民事通则的相关规定看,民事行为是以 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包 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 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民事 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 2、事实行为 • 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 的意图,但依据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主要区别:(1)民事行为以 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当事人实施行为的 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2)民事行为依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效力,而事实行为依法 律规定而直接产生法律后果;(3)民事行为以行为 人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的构成 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 事实行为包括:不当得利行为;无因管理行为;正 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侵权行为;遗失物的拾 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成立和有效
一、法律行为的成立
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法律行为具备其构成要件的状态, 它主要解决依法成立的法律行为应包括哪些必不可 少的事实要素。 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包括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 一般要件是确认一切法律行为是否成立的标准: 1)当事人; 2)标的; 3)意思表示。 特别成立要件指特别类型的法律行为(如要物行为) 应具备特别的事实要素。
二、法律行为的有效
法律行为的有效指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能够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之效力。 法律行为的一般有效要件有: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行为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可能。 在特殊情况下,法律行为还须有特别有效要 件。
三、意思表示
• 3.准法律行为
• 是指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行为,而基于 法律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 准法律行为可分为:
•(1)意思通知,如承认的催吿和拒绝、 要约的拒绝等;
•(2)事实通知,如股东大会召集公告、 承诺迟到的通知、授予代理权的通知等;
•(3)感情表示,如继承中的宽恕表示等。
• 4、民事法律行为 • 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定义:“民事法律 行为是指公民、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是民事行为, 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不包括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以适法性为特 征,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 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第七章 法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于1748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后为 德国民法典采用。 法律行为通俗地讲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但不包括事 实行为,“法律行为者,乃以发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 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也”(郑玉波《民法总则》)。 可表述为: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 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有: 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4)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1.意思和表示一致 2.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3.意思表示不自由
故意的不一致
无意的不一致 欺诈 胁迫 乘人之危
真意保留 虚伪表示 隐藏行为 错误 误传
真意保留: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示与其真意不同的意 思的意思表示。又称单独虚伪行为。其效力:原则上为有效; 如其不一致为相对人所明知的,行为无效。
• A、民事行为: • 1.民事法律行为; • 2.无效民事行为; • 3.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 • 4.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 B、事实行为:
• 1.不当得利行为;2.无因管理行为; • 3.正当防卫行为;4.紧急避险行为;5.侵权行为; • 6.遗失物的拾得行为;7.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 C、准法律行为: • 1.意思通知; • 2.事实通知; • 3.感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