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法治基石》教案【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法治,领悟我国选择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选择法治道路”,主要介绍了法治保障公民生活,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第二目“描绘法治蓝图”,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进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新的战略部署,以及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学情分析】“法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初中生未必能站在历史发展、民族复兴、治国理政的高度,全面准确深刻理解“法治”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本框内容立意深远、内容宏大,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反映国家法治建设战略部署的高瞻远瞩而不落入琐碎的生活细节描述,贴近初中生的既有生活认知而不生硬灌输、理论说教,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探索。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法治中国取得的进步,认同社会主义法律所蕴含的正义与民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2.能力目标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以历史见证者与建设者的姿态,看待中国法治进程,提高建设法治中国的能力。
3.知识目标能够分析说明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2.教学难点: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教法学法】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法律成语金科玉律、言出法随、例直禁简、法出一门、以法为教……思考:你知道以上成语的含义吗?(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金科玉律——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言出法随——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就依法处理;例直禁简——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法出一门——谓法律统一,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通;以法为教——引用法律条文充当教育的内容。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法治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法治文化。
你对“法治”有哪些认识?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认识法治,感受法治。
新课教学环节一:选择法治道路多媒体展示:图说法治思考:图片中的良好景象是如何实现的?据此谈谈法治对个人生活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各地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出台相关举措,倡导并规范机动车礼让行人,交通秩序大为改善;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意见,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保障当事人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即使是服刑人员,只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同样享有上述权利;劳动法规定公民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法院依法追回拖欠工资,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
可见,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多媒体展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成就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件,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6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
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标准化法、商标法、广告法,制定旅游法、资产评估法等。
决定设立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审议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改变了我国文化领域立法相对滞后的局面。
全面修订环境保护法,相继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全面修订食品安全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还制定了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特种设备安全法,修改了安全生产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等。
思考:你怎样看待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这些法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一方面填补了部分领域的法律空白,符合人民的期盼,另一方面删除了不合时宜的内容,更加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多媒体展示:特别委员中山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倒挂的城市。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山常住人口312万,外来人口就有165万。
由于现有的体制管理只将取得户籍的人口纳入协商范围,对于没有取得户籍的大部分人口,该怎样去管理呢?针对上述问题,中山市建立了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制度,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为特别委员,参与社区治理。
付柱是四川泸州人,2012年7月,他被社区居民代表和异地务工人员代表共同推举为居委会“特别委员”,参与社区议事,并且连任三届。
上任不久,他就在社区会议上提出,外来工子弟上学难。
其意见很快得到社区和镇政府的重视,随后引入的新学校为社区500多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解决了入学难题。
除了参与村(居)委会会议,特别委员还定期深入异地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居住区,收集民声、民意,大量矛盾被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
思考:(1)“特别委员”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解决了什么难题?(2)中山市的做法,对各地的法治建设具有什么借鉴价值?(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特别委员参与社区治理,代表外来务工人员发声,帮助他们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中山市建立的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制度,照顾到方方面面群众的利益,化解了社会治理难题。
法治还要求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宪法之路思考:结合视频内容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法治对于我国的国家治理有何重大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
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
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生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环节二:描绘法治蓝图活动:探寻改革开放后我国法治建设进程1978年后,党的多次重要会议涉及到法治建设。
请你查阅资料填写下列表格。
思考:(1)查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相关资料,说一说此次会议为我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法治蓝图。
(2)结合上述表格,简单说一说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
(学生搜集材料并填写表格)教师小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建设新蓝图。
十九大清晰地列出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标,法治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指标。
新时代需要法治的强盛。
第一个阶段,即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第二个阶段,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当建成,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多媒体展示材料:法治头条材料一: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6年1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施行。
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双落地”,城乡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明显增加。
材料二: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旨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
材料三: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裁判文书由办案法官自行签发,院长、副院长、庭长对未直接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不再进行审核签发。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开始逐渐在全国法院推行。
思考: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建设法治中国的认识。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日益加强,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的出台,满足了广大群众进城落户的需求,提升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涵、基本框架、基本要求,对于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有利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能够保证案件公平审理。
可见,建设法治中国,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环节三:畅谈收获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保障公民生活,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实行善治。
我们还了解了我国是怎样走上法治道路的,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
希望同学们认识法治的作用与价值,自觉建设法治中国。
巩固训练参见《同步测评》中的“随堂练习”部分。
课后作业参见《同步测评》中的“课后作业”部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