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食用油供给之危

中国食用油供给之危

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之危
导言:当前,我国国内的粮食供给已得到基本保障并连续多年实现对外出口。

相比之下,食用油却一直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供给。

2009年中国进口植物油总量超过1000万吨,植物油市场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几乎已无战略安全可言。

随着中国国内植物油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国内食用油价格越来越多的受到来自国际市场因素的左右。

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食用油市场价格在生物能源、自然灾害的影响下持续走高,导致国内植物油价格随之上涨。

2008年中国出现的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上涨,食用油产业首次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不利冲击,突显出国内食用油供给的安全隐患。

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问题悄然降临,不仅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关注和担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首次将其纳入视野。

2010年1月3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首次将“实施大豆、花生良种补贴试点”、“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优质粮油作物生产基地县建设”等扶持食用油产业发展等政策列入其中。

了解我国食用油产业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增强社会各界对保障国内食用油供给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与保障我国战略安全,缓解我国植物油过度依赖进口的严峻形势,提升我国食用油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食用油供给食用植物油产业安全
继全球石油安全、粮食安全之后,食用油安全又成为一个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的新课题。

目前中国食用油供给安全的隐患,原料供应环节上表现在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和产量的持续不振,生产、销售环节上则体现为本国粮油面临国际巨头的大举入侵并失去了对部分粮油(如豆油)市场的控制。

当前,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加之国际市场上“粮油转能源”这一大趋势所带来的长远威胁,以及西方转基因大豆与西方食用油浸出工艺对中国食用油质安全的潜在隐患,都在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中国食用油,存在战略性供给之危。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所有涉及粮食安全的问题无一不是直接关乎到我国的国计民生。

近几年来,中国粮食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且出口开始大于进口,但是食用油却一直过度依赖进口。

国际市场上食用油价格一旦出现波动,或者国内粮油作物产量减少,我国食用油价格便会出现持续性的物价上涨。

事实上,我国食用油供给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主要油料作物生产水平停滞不前,食用油供给能力有限
据《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华粮网《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近1300万吨提高到了2010年得2500多万吨,同期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稳定在6.6—6.8公斤的水平。

但同期国内主要油料作物的产量增长却极为疲软。

油料作物总产量长期维持在5700万吨——5800万吨之间。

其中,2009年大豆产量1320万吨,连续两年减产;花生产量463万吨,仅为2002年的水平;菜籽油产量首次突破710万吨,但6年时间年增产仅为30万吨。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而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分散、不成规模性的特点,决定其生
产需要较大的劳动投入,这是油料作物增长困难的根本性原因;二是国家近些年来对农民的生产补助过分集中在主要粮食作物上,对于油料作物的生产扶持力度不大,致使种植油料作物相对收益不高,磋商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国外农产品进口限制程度大幅降低,以大豆为主的油料作物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直接打压了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对本土油料作物的供给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近年中国主要油料作物年产量(万吨)
2、国内食用油市场过分依赖进口,个别品种食用油行业缺口显著
201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突破2500万吨,但国内真正可以自己生产的食用油不足1000万吨,连国内市场总需求的一半都满足不了。

对此,我国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解决近1600万吨食用油的供给缺口:一是从国外进口相应油料作物,在国内压榨、提取食用油。

2009年,我国从国外进口各类油料作物5000余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约4000万吨),折合成食用油约900万吨;二是直接从国外粮油集团、企业进口成品食用油,此项进口规模业已突破700万吨。

此外,我国各类品种食用油行业自给率亦呈现出巨大差别,个别品种食用油自给率极低。

其中,国内大豆油自给率低于20%,棕榈油则近乎全部依靠进口。

在主要种类的食用油中,我国仅花生油、芝麻油能够实现完全自给并有少量出口,其余诸如菜籽油、葵花油、玉米油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外依存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整体对外依存度高达60%,该指标已超出国际安全警戒线,食用油供给战略安全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

一旦国际市场上成品油、油料作物供给量及价格发生变动,对我国国内的食用油市场冲击程度将十分明显。

3、跨国粮商操控我国大型油脂企业程度日甚,并已影响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
长期中对我国食用产业安全产生最大危害的根源是国际上的粮油巨头对我国食用油产业链条的渗透操控及其对于整个食用油供需市场的影响。

目前,国内市场食用油供应的75%以上被四大跨国粮商,即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Dreyfus)所控制。

由于上世纪我国食用油产业一直执行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政策,截至2009年底在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已有64家企业被外资参股、控股。

国际粮油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经验,在近20年的时间里,大举进入我国食用油产业,并初步取得了对部分种类食用油产业的上游原料进口、收购、期货交易,中游生产、加工,下游市场营销和成品食用油供给渠道的控制权。

从油料来源方面来讲,当前我国食用油75%源自大豆、菜籽和棕榈三大油料作物。

其中、棕榈100%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口,大豆4/5从国外进口或者由国内外资企业收购,美国ADM、邦吉多年来一直是国内中粮、华粮等大型国有粮油企业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

南方地区菜籽收购环节收外资影响不深,但由于菜籽生产
分散、不成规模,亦导致其存在收购过程中形成买方市场环境,产品收购价格为大型外资企业所控制的危险。

再从食用油销售方面看,以国内市场上销售量位居前三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鲁花、福临门为例,金龙鱼由益丰、嘉吉两大外资完全控股,鲁花的资本构成中,含51%的民营资本、25%的外资(益丰集团)和24%的内资(中粮集团)。

三大品牌中,仅有福临门一家为全国资控股。

当前国内大型食用油企业相对较少,以“中粮系”为代表的内资企业在食用油市场上的占有率不足30%,其余70%多的市场份额则由外资控股企业所享有,其中,新加坡“益丰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的市场份额。

跨国粮商逐步控制中国食用油供给的“命门”,极大的弱化了我国政府对食用油供给市场的调控能力,这不仅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甚至对国家安全都构成了现实的危害。

4、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粮油转能源”趋势加剧了食用油的供给保证之虞
2003年开始,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时至今日,世界主要化石类能源资源依旧处于较高位运行态势。

针对于此,欧美各主要工业国开始着力扶持本国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加大生物能源的开发,以实现“粮油转能源”的目的。

以上举措降低了世界粮油出口国的食用油库存,使得来自国际上可供我国进口的油料产品趋于紧缺。

从2003年到2007年,全世界以生物燃油为主的工业用植物油消费由1241万吨增长到2613万吨,年均增长21.3%,而同期的食用植物油年消费增长率仅为 4.6%。

受生物燃油产业快速发展和全球食用油需求持续稳定的双重影响,国际、国内粮油市场价格出现明显波动,2007年国际棕榈油均价(589美元/吨)比上一年度(416美元/吨)上涨了41.6%,大豆油2007年均价也飙高到820美元/吨,比2005高出近100美元。

2007年末,国内市场菜籽油出厂价为9500元/吨,棕榈油价格为8000元/吨。

虽然03年兴起的这一波“粮油转能源”强劲势头终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受挫,但是,矿石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其价格不断升高与更多粮食转向能源用途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这对过度依存国际市场的中国食用油战略安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威胁。

5、进口食用油存在潜在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所进口的食用油原材料基本为转基因作物,工艺也基本采用西方“浸出”工艺,而非我国民间传统的“压榨”工艺。

所谓“浸出”工艺,是指采用溶剂油将油料充分“浸泡”,然后经过高温精炼出成品油。

使用“浸出”工艺大大提高了油料作物的出油率,但是却极大的破坏了食用油所含的营养成分,其化学溶剂残留以及转基因成分长久食用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隐患。

我国现已要求食用油品牌在其标识中注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浸出”与“压榨”等提示,以此提供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但由于中国食用油结构性失衡导致供不应求,政府和企业都无法有效从健康角度积极宣传倡导。

参考文献
【1】谭体升.我国食用油供应安全问题与建议.中国油脂,2007.5
【2】潘学清.食用油之危.中国油脂,2008.6
【3】潘学清.我国食用油存战略隐患:国际巨头垄断生产加工.中国粮食经济,2008.9
【4】王汉中.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粮食经济,2008.8 【5】李娜.食用油安全问题浅析.中国粮食经济,2009.3
【6】中国粮食信息网,“油料油脂”专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