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院感培训内容

2019院感培训内容

医院感染培训内容一、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住院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1.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2.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3.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二、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1.内源性:又称自身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于病人自身的细菌库,皮肤、口咽部、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2.外源性:①交叉感染:病人之间、病人与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病人与探视者、陪护之间;②环境感染:病人与污染的医院环境,污染的医疗器械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生感染,也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或飞沫发生呼吸道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是什么?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1、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大量抗菌药物使用、各种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易感病人增加、环境污染等。

2、感染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医源性感染(因各种诊疗活动所知的医院感染)、经动物、昆虫传播。

3.什么是接触感染?接触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重要的感染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3.1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

3.2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如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

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医院感染暴发定义: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怀疑有共同感染院的感染病例;或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提高临床治疗与手术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痛苦,提高床位周转率、减轻医疗护理工作负担、减轻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控制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步骤1.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1.1 临床科室按要求对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病例留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协助调查。

1.2 检验科微生物组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注意保存菌种以备进一步检测分析。

1.3 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处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初步流行病调查。

2.初步流行病学调查2.1 描述感染的临床特征:包括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发生经过、病原体特征。

2.2 描述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病例的总例数、性别、年龄、首发时间、续发病例发生时间,病室/科室/病区分布,人群分布,可疑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因素等,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2.3 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2.4 相关标本采集: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卫生学标本。

妥善保存标本以备复查,明确病原学诊断。

3.处理原则3.1 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临床科室采取积极措施救治病人,减少病率。

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3.2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针对可能的感染来源、传染途径、易感因素,制定并组织落实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3.3 医护人员应实行标准预防,必要时给予特殊防护。

3.4 密切追踪暴发事件发展动态。

3.5 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6 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3.7 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五、医院感染诊断原则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注意:主要依据临床诊断,力求作出病原学诊断,做到及时诊断,正确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的简单标准:手术部位感染:术后1个月内手术部位出现脓性分泌物、脓肿或蜂窝组织炎泌尿道感染:尿培养阳性(1或2种细菌)至少大于105cfu/ml,伴或不伴临床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呼吸道感染:住院期间,出现咳嗽、脓痰,或胸片出现新的浸润性感染血管导管感染:导管插入部位炎症,淋巴管炎或脓性分泌物败血症:发热或寒颤,且至少一次阳性血培养感染性腹泻:急性腹泻每天≥3次*2天,或一天水泄≥5次六、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1.临床医生需在24小时内对系统产生的红色感染预警进行处理(必须点击确认或排除),确认:该患者为医院感染病例;排除:该患者未感染或为社区感染;2.若系统未预警,但临床医生认为某患者存在医院感染,则可在院内网新电子病历系统中上报:选择存在医院感染的患者—右击选择“院感监控”—进入院感系统进行“主动上报”;3.按照国家院感漏报标准,患者出院后上报或处理院感预警都属于漏报。

七、手卫生1.手卫概念: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指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手卫生方法(六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注意:用流动水洗手完毕后,应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关闭水龙头。

如水龙头为接触式,用纸巾、小毛巾或用肘关闭水龙头。

八、医院感染的控制医院感染无法完全避免但可降低发生率。

1.医疗器械、器具要求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2.消毒隔离制度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3.我院常用的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温灭菌器(EO、等离子)、2%戊二醛浸泡10小时。

九、微生物标本送检提高培养结果正确性的关键是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关键的第一步。

1.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1.1 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1.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1.3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1.4 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不得使用消毒剂。

2.血培养标本规范采集(1)医嘱一般为2套4瓶,每瓶抽取5-10ml,瓶身有刻度,抽取前可用记号笔划定预抽取量;(2)血培养标本抽取后应尽快送检,严禁冷冻、冷藏后送检。

夜间新院可送往急诊化验室,老院可室温下保存,次日今早送微生物室;(3)送检时瓶口不得覆盖纱布、棉签、胶带等物,以免消毒液渗入瓶身影响血培养结果。

3.痰标本规范采集标本的采集须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正确留取痰标本采集后1~2h内立即进行实验室处理。

痰标本送检应每天1次,连续2~3天,不建议24h内多次采集,除非痰液外观性状出现改变。

4、皮肤组织标本采集对开放伤口进行采集前,应先去除表面菌群;闭合脓肿应取渗出物和脓肿壁标本;烧伤伤口应在广泛清洗和清创术后采集培养;干燥、结痂伤口一般不做培养。

5、尿培养标本采集集尿袋内的尿液不能用作培养,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

尿采集应在夹闭导尿管不超过30分钟的情况下,用酒精棉签消毒导尿管近端,注射器针头穿刺抽吸尿液置于无菌试管送检。

十、什么是标准预防?1.概念: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措施:2.1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2.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穿戴隔离衣或者围裙。

2.3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2.4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