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栏式建筑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 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 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万丈高楼平地起,建 筑能否成功基础是关键,干栏式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基础桩木 有圆桩、方桩、板桩之分。方桩体积较大,一般截面为15×18厘米,入地深度 也比圆桩要深50~100厘米,可起承重桩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规律可寻,一般间 隔距离1.3米~1.5米。圆桩的数量很多,直径大小变化也较多。板桩数量少,布 置较密。通过对第四文化层桩木底部的取样调查所知,各种形式木桩的底部一律 砍削成尖刺状或刃状,可知是用打入法处理的。桩础完成后,接下去架设地梁, 方桩上端面凿有凹槽用于拼接地梁,有的圆木上端原来留有叉子,也可以用来承 托地梁或屋梁,关键性的构件如中柱、转角柱,凿有穿孔卯口和互成直角的卯口, 辅以绑扎作进一步固定。地板铺放在地梁之上,多数未经固定,这样便于原始居 民通过活动地板向下倾倒垃圾。基座开始是平稳的,但因土质松软,有些部位会 沉降。这时先民把准备的圆木甚至地板往地梁下作桩木支撑,日复一日形成基础 部分桩木林立的结果。从上面基础工程看,开工前需要对建筑负荷有个计算,以 决定用材的规格和数量。然后根据建筑面积,室内分隔要求,在现场放样。最后 选择座标,以保证木桩的平行垂直,保证下步的梁柱安装工程。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河姆渡人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结 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的工 程。这种以梁柱为主的构架结构技术是建筑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奠 定了统木构古建筑的基础。从桩础遗迹看河姆渡的干栏式建筑只有4根 立柱,有一根立柱为室外走廊平台所用,这样,还需要两根立柱,才能 支撑坡长5~6米的屋面。那么河姆渡人是怎样架梁结顶的呢?遗址出土 的编号为59的木构件,是考古、建筑专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构件。该件 是一根长2.63米,直径18厘米的两头榫,榫的体积比较小,位于截面中 间,所以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根立柱,是一根屋梁和地梁之间的立柱, 这根立柱作为中柱太低,而作为檐柱又太高,因此它在屋内的空间位置 应在中柱与檐柱之间。有了这根立柱后,可以在屋顶坡面中间增加一根 次梁,这样5米长的坡面可以通过两段连接完成,使椽子的材径可以大 大缩小,从而降底屋顶的重量,使屋面得以架设。这是一根举足轻重的 构造柱,这根立柱架设后,为了稳定起见,经中柱绑扎一根横撑把中柱 两边这两根次梁撑住,从而使屋架更加稳固。今天这种带横撑的五梁五 柱干栏式建筑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见到。
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 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 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 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 湿多雨的需要。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干 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干栏式 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 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篾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 有小径相通。房顶用草排或挂瓦。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 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土掌房,是居住在 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土 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 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 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土掌房建造容易,冬 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发展时期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 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 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 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 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万里长城、驰 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发展时 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 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 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 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递进时期
元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递进时期。元大都 按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 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 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 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塔, 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 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 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 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 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 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西周时代 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 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 4件 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 式建筑的原始特征。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 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 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 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中国干栏式建筑最早的达9300多年。 1976年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干栏式建筑 7000多年,进一步证明了干栏式建筑的古老。在7000年前 用简陋的石质工具能在空旷的荒野中凌空架起一座大房子, 这是多大的气魄!
榫卯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在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遗迹中,最有影响的是出土了上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从形式 看有柱头及柱脚榫、梁头榫、带梢钉孔的榫、燕尾榫、平身柱卯眼、转角柱卯眼,直棂栏 干卯眼等。平身柱卯眼即是中柱上的卯眼,转角柱卯眼即是檐柱的卯眼,与梁配合使用使 中柱和檐柱、中柱与中柱、檐柱与檐柱得到紧密联接,从而构成十分稳定的屋架,使地板 铺设得到可靠保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地板长约100厘米,板厚6厘米,因此地梁之上还需 要铺设一道地栿才能搁置地板。如果用绑扎方式来固定地梁与屋柱的节点,那么用不了多 久,楼板将会坍塌下来,只有榫卯发明以后,特别是带梢钉孔榫应用以后,加强了梁柱的 连接,凌空的干栏式建筑才能稳稳立住。可以说没有榫卯木作技术就不会有河姆渡干栏式 建筑。 出土的木构件中还有数件带企口的构件,其中有标本的企口内出土时还插入一块砍削 成梯形截面的木块。这种企口技术是密接拼板的一种较高工艺,后世多用于地板和厅堂屏 风板墙拼接上。有专家认为当时的企口技术主要用于檐墙的墙体工程上面。遗址第二次考 古发掘时,第四文化层底部出土一根长450厘米、宽8厘米的木构件,构件较宽一面两头各 凿一个长8厘米、宽6.8厘米、厚8厘米的卯眼,较窄一面凿有一道宽3厘米、深3厘米、长 320厘米的企口,同时在企口面两端也各凿一个小的卯眼,与较宽面的卯眼垂直相通。这 根构件用于檐柱之间的地栿较大的卯眼用于连接柱枋,较小的卯眼可以插入带榫构件,与 檐柱捆扎,把地栿固定后,企口内可以插入80~100厘米长的木板,制成檐墙。后世店铺 门面的排板及室内可拆卸的板墙同样是沿用企口技术。河姆渡文化的榫卯、企口木作技术 充分反映当时的干栏式建筑技术己比较全面。
转变时期
宋朝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 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流行 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 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 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 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颁布的一部“建筑规范”。建筑特征:屋顶的坡度增大,出 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 渐趋柔和。现存宋代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 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建筑特色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由木桩、地梁和地板结合构成的建筑基础 带横撑的梁架结构 榫卯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 装修工程的出现当时 空间的利用
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朝向布局
根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的建筑遗迹平面图分析,3幢建筑均 呈西北——东南的走向。从朝向看,座东北,朝西南,这样建筑的朝向 与现在的座北朝南方向选择有很大差别,对采光、通风、取暖、避寒都 不利,从河姆渡文化的生产力水平看,与原始居民丰富的生产、生活经 验成反差,这种特殊朝向选择需要对干栏式建筑本身特点进行探讨。河 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均未有完整的建筑遗迹出现,因为从建筑技术和 材料看,干栏式建筑非常容易倒饵,据民族学资料,云南傣族同类建筑 使用最长年限为15年。由于砍伐、加工上的困难,估计倒坍后的建筑构 件又被河姆渡人用于建新屋的材料,只有入土的木桩较多留存下来。推 测当时的建筑还未开窗,而门的位置与傣族的干栏式建筑一样是开在山 墙面的,具有出入、通风、采光、排除烟尘的诸多功用。干栏式建筑西 北——东南走向,门的朝向向南偏东10度左右,这个朝向在江浙地区冬 季日照时间最长而夏季最短,避开了夏季的炎热,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时 间。所以对长坡檐,无窗户的干栏式建筑,这个朝向选择是非常符合实 际的。迄今当地的建筑仍继承了这个合理的朝向选择,门户向南偏东 5~10度是最好的朝向。当然这是通过实践和生活积累得来的。
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干栏式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 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 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 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以后 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在商代已 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 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 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