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学苑出版社
干栏建筑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以南地区,壮族地区是我国干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干栏”一词,是壮侗民族及其先民称高脚楼居式木结构房屋的汉字记音意为“栈台上的房子”,亦即“用竹木搭成的栈台上的房屋”。

干栏又称麻栏、阁栏或阁栏,均为汉字记音。

形成原因
气候一直是影响建筑创作的重要因素,建筑往往因为不同地区气候的千差万别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和模式。

我国地域广阔.北方的木骨泥墙与南方的干阑式建筑,成为气候引导下地域性的最早体现。

干栏建筑是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瘴气弥漫和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发明建筑的一种住居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因这种“人居其上,牛犬豕居其下”的干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和安全舒适的特点,故而世代传承下来。

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直到现在,在广大的壮族地区仍继续流行和保持着这种干栏住居形式,那坡壮族也是如此。

相关书籍
《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作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
ISBN :978-7-5077-4346-3
责任编辑:杨雷
出版时间:2013-09
开本:16
页数:536
版次: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