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

什么是“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 (1)六度分隔假说:两个陌生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3)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4)六度分隔实验: (4)尚未证明的“理论”: (5)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 (6)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 (7)为什么是“六”度? (8)六度分隔的应用 (9)什么是SNS网站? (10)“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六度分隔/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网络其实并不高深,它的理论基础正是“六度分隔”。

而社会性软件则是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网络上的增值性软件和服务。

有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

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做过的一次连锁信实验,也得出这一结论。

现代版本则是哥伦比亚大学今天用E-mail进行的同样实验。

有科学家甚至从这个现象推演出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

你也许不认识克林顿,但是在优化的情况下,你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结识他。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链接”关系,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链接的效果。

这个理论用另一种方式阐述就更加惊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个玄妙理论引来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电脑科学家纷纷投入研究,结果发现,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网络也有极相似的结构。

比如,人际网络和WWW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甚至人类脑神经元、以及细胞内的分子交互作用网络,有着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

不管理论如何深奥,“六度分隔”和互联网的亲密结合,已经开始显露出商业价值。

人们在近几年越来越关注社会网络的研究,很多网络软件也开始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和紧密的社会关联,这些软件被统称为“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

例如Blog就是一种社会性软件,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圈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象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

据致力于研究社会软件的毛向辉介绍,国外现在更流行的是一种快速交友,或者商业联系的工具,例如LinkedIN。

人们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发现商业机会、更容易达到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社会性软件的定义很多,而且还都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它的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

人、社会、商业都有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方式,如果没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损耗掉。

WWW成功地将文本、图形聚合在一起,使互联网真正走向应用;即时通讯又将人聚合在一起,产生了ICQ这样的工具。

然而这还是虚拟的,虚拟虽然是网络世界的一种优势,但是和商业社会所要求的实名、信用隔着一条鸿沟。

通过熟人之间,通过“六度分隔”产生的聚合,将产生一个可信任的网络,这其中的商业潜能的确是无可估量的。

聚合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也具有实际价值。

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算法,能够识别一篇文章中某些文字的“突发”增长,而这些“突发”增长的文字可以用来快速识别最新的趋势和热点问题,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筛选重要信息。

过去很多搜索技术都采用了简单计算文字/词组出现频率的方法,却忽略了文字使用增加的速率。

如果这种方法应用到广告商,就可以快速找到潜在的需求风尚。

社会、网络、地域、商业、Blog,这些词汇你也许都听麻木了。

然而一旦那些预见先机的人找到聚合它们的商业价值,被改变的绝不仅仅是网络世界。

六度分隔假说:两个陌生人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你与比尔盖茨、布什或者萨达姆是朋友吗?似乎不太可能。

或者任意点一个人,如果你想联系上他,应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做:找一个最有可能和他有联系的亲友,把问候转达给他,然后他也照样去找下一位亲友。

那么,一共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亲友中转,才能找到对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点让人吃惊:不论你想找那位腰缠万贯的首富、Psytopic的读者,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大约只需要6步。

六度分隔假说(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

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现象(又称为“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可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其数学解释如下: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1,188,137,600,000。

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复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六度分隔实验:Degrees of separation = no. of steps to go half way round circle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到一批志愿者,随机选择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

信函的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

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

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济人手中,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只有5个。

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5月,米尔格兰姆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实验结果,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

尚未证明的“理论”:但是在30多年的时间里,米尔格兰姆的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严谨的证明,虽然屡屡应验,虽然很多社会学家一直都对其兴趣浓厚,但它只是一种假说。

现在,美国两所不同大学的社会学家们正在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它们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网络时代的新型通讯手段—— Email ——来对“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phenomenon)”进行验证。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登肯·瓦兹主持了一项最新的对“六度分隔”理论的验证工程。

166个不同国家的六万多名志愿者参加了该研究。

瓦兹随机选定18名目标(比如一名美国的教授、一名澳大利亚警察和一名挪威兽医),要求志愿者选择其中的一名作为自己的目标,并发送电子邮件给自己认为最有可能发送邮件给目标的亲友。

到目前为止,瓦兹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新论文表明邮件要达到目标,平均也只要经历5~7个人左右。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 1933—1984),美国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由于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而著名。

在《美国名人录》中他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我是这样看待世界的:我们不应试图控制任何实际感觉,而是应该了解它。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了解。

”哥伦比亚大学:跟踪Email的传播过程哥伦比亚大学的“小世界研究计划”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志愿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发送数千封Email,并让这些Email最终能够到达指定的接收者。

当然前提有一个,那就是每封邮件你只能发给你认识的人,每次只能发一封。

然后研究者会对这些Email进行跟踪,观察它们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当年,米尔格兰姆做实验的时候,他挑选了大概300个实验对象,目标人选只有1个。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这次的实验对象扩大到了几万人,目标人选也增加到了20个。

“这在社会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哥伦比亚大学负责此项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彼得·谢里丹·多德兹说,“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将具有很大的统计学价值,说不定能总结出什么社会学定律来。

”研究人员将搜集那些参与者的背景资料,以便了解有哪些原因可能会对Email的顺利传递造成障碍,此外,他们还要分析参与者们会采用哪些手段把Email传到既定目标。

就算“小世界现象”的确存在,就算这是一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时代,也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它。

虽然近几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快得惊人,但事实上,想要通过社会关系这张大网找到某个人,还是和30年前米尔格兰姆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困难。

“问题的本质没有变——你还是得通过朋友来完成这项任务。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敦坎·瓦茨说。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把电子邮件成功地传到了远在西伯利亚的目标收件人。

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一研究的意义决不只是传传电子邮件那么简单,其意义深远,比如,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脑病毒或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究竟是如何通过网络传播的。

俄亥俄州大学:为网络里的关系网画张地图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绘制出一张互联网的社会地图。

如果成功的话,这张地图将会告诉我们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方式究竟有多少种,信息究竟是如何在社会上传播的,还有,整个社会网络实际上究竟有多大(或者说有多小)。

他们的这项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提供研究资金,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发现,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的。

俄亥俄州立大学领导这项研究计划的社会学家詹姆士·穆迪说:“Email 看上去好像是个人对个人的很隐私的事情,谁会想到它们集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学意义呢?米尔格兰姆的理论很有创意,但它仅仅只是第一步,我们希望能证实并完善他的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