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 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这些区划的特点是:
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50年代前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 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 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自然地带 亚地带 (28个)
水热组合为基础 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 利用相同
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 利用结 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以1~3表示。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黄秉维方案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该方案是迄今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自然区划,一直为农、林、牧、水、交通运 输及国防等有关部门广泛应用,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综合自然 区划工作的深入。 区划原则和方法既适合中国特点,又便于与国外相比较。
第二节
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一、罗开富方案
1954年罗开富主编完成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
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
东半壁: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 西半壁: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
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
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 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
该方案的特点如下: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 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 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 (3)方案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 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1954年东、西两半壁基础上划分出来的 三大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这是该区划的突出贡献的 一点;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3200~4500ºC
4500~8000ºC >8000ºC
-8~0ºC
0~16ºC >16ºC
高原耕作上限海拔
自然地区 亚地区
(18个)
热量带为基础,水热组合大致相同 干燥度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水热网格概括; 确定土地利用及大农业方 向;
以A~D表示。
<1
1~1.2(1.5) 1.2(1.5)~2 >2
三、任美锷方案
1961年,任美锷等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 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后经1978年和1985年两次修改,于1992年正式出版了研究成果。该区划等级单 位应简单明确,方案仅划了三级,即区、亚区和小区。 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28个自然亚区和42个自然小区。
最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Ⅰ1大兴安岭区、Ⅰ2东北平原区、Ⅰ3长白山地区; Ⅱ1黄土高原区、Ⅱ2华北平原区、Ⅱ3胶东辽东区; Ⅲ1秦巴山地区、Ⅲ2四川盆地区、Ⅲ3贵州高原区、 Ⅲ4长江中下游平原区、Ⅲ5江南山丘区; Ⅳ1闽广沿海区、Ⅳ2台湾区、Ⅳ3海南区; Ⅴ1康滇南区、Ⅴ2康滇东区、Ⅴ3康滇北区; Ⅵ1卫藏区、Ⅵ2羌塘区、Ⅵ3柴达木区; Ⅶ1新疆盆地区、Ⅶ2新疆山地区、Ⅶ3内蒙古区。
应用性原则:通过对区划目的和实施尺度的分析,可以在一般性原则 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适合本区划的专用原则,这里定义为区划的应用 性原则。 区划原则确定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源、从众、从主”
自然地理区划单元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 “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 “自下而上” 的方法。
自上而下区划是由整体到部分,主要考虑高级地域单位如何划分为低级 地域单位 自下而上区划是由部分到整体,主要考虑低级地域单位如何归并为高级 地域单位 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 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这种自上而下地划分与自下而上地合并 是互相补充的。
但本方案的缺陷是: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 的不多。
二、黄秉维方案
这个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 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 这个方案的区划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地表热量的地域差异划分出6个热量带和一个高寒区; (2)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地区,主要按干燥度指标并参照 其他自然景观特征,概括地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3)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础上,再以土壤、植被 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 (4)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自然省。
展
望
在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 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主要体现在: (1)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 发展,研究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2)从研究方法来看,自然区划向定量研究发展,多元统计分析、 模糊聚类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已应用于区划; (3)从技术手段来看,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把区域考察、遥感方法及 定位试验的多源数据融为一体,应用数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 开展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综合研究和图文表达。
罗开富方案
(引自: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1954)
该方案的优点与不足
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 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 分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
例如,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 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 相似性更加增大,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
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区划以定性为主体 区划原则、方案、界线差异大 区划理论、方法趋于成熟 为我国经济区划、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起 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 地域系统研究,开展了生态地理区划研究。
21世纪以来 人与环境关系的内涵和格局已发生重大改变,全球变化使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 也在发生变化,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等日益突现,需求和技术 的可行性使海域也成为重要的地域单元。 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 理论等观念和理论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传统的区划方案也不能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此过程中,区划手段和方法更趋多元化,区划方案和体系趋于动态化,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等的深入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简表 体系 自然区 (3个) 热量带与 亚带 (6个) 寒温带 温带 区划依据 综合特征: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10ºC积温 <1700ºC 1700~3200ºC 最冷月平均 气温 <-28ºC -28~-8ºC 意义及说明 体现非地带性; 以色相表示背景。 体现地带性; 景观与农业熟制; 以Ⅰ~Ⅵ表示。
自然小区:根据综合分析和探讨主要矛盾的原则,依不同的亚区内部区域分异规律 进行划分。
(一)方案的特点
(1)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主要的分异因素,运用辩证的综合性原则, 在区划指标的选取上,同一等级单位异质异量的多指标,不同一等级 单位同质异量的指标。如自然区的同一级单位中,东部—温度; 西部—水分;青藏—地势。在同一区域不同等级单位的划分上采用同 质异量的指标法,如自然区(东部)是温度,自然亚区是热量。
自然区: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即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西北和青藏。 自然亚区:亚区的划分一般也是按照综合分析所有自然因素并找出主要矛盾(热量、 水分、地形等)的原则来考虑的。
包括: •Ⅰ1大兴安岭北部亚区、Ⅰ2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亚区、Ⅰ3松嫩平原亚区; •Ⅱ1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亚区、Ⅱ2华北平原亚区、 •Ⅱ3黄土高原亚区;Ⅲ1江汉、秦岭亚区、Ⅲ2江南、南岭亚区; •Ⅳ1两广、闽南及台湾亚区、Ⅳ2雷州、海南亚区、Ⅳ3南海诸岛亚区; •Ⅴ1云南高原亚区、Ⅴ2横断山脉亚区、Ⅴ3滇南山间盆地亚区; •Ⅵ1内蒙古东部亚区、Ⅵ2内蒙古中部亚区、Ⅵ3内蒙古西部亚区; •Ⅶ1北疆亚区、Ⅶ2天山山地亚区、Ⅶ3南疆亚区、Ⅶ4阿拉善、河西亚区、Ⅶ5祁连山地亚区、 Ⅶ6柴达木盆地亚区; •Ⅷ1川西、藏东分割高原亚区、Ⅷ2东部高原亚区、Ⅷ3藏北高原亚区、Ⅷ4阿里高原亚区、 Ⅷ5藏南谷地与喜马拉雅高山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