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教师权威

浅析教师权威

教师权威
近年,随着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把其作为重要的理念用来探讨师生关系。

人们高举“民主”的大旗对传统师生关系不断解构,教师的权威受到巨大挑战。

师生关系已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但也远没有达到人们希望建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理想。

当前,由于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信息化的发展、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等,教师的权威渐趋削弱。

一.对教师权威的界定
“权威”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般认为,“权威”指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影响下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

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的来源一般分为四种,即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

其中,传统的、法定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是外在于教师个体的,其大小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教师文化传统和有关教师权利的法律条款;而感召的、专业的权威源于教师个体素质。

二.教师权威受到威胁
师生关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其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

卢梭和杜威促成了“教师中
心”向“儿童中心”的转变。

杜威之后,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日益得到重视,并被用于阐释师生关系。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提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而后,师生关系也经过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到教师、学生“双主体”再到教师和学生主体间性的发展。

综观师生关系的嬗变,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师生关系中的民主成了对学生的民主,师生关系的“天平”越来越向学生倾斜,而教师的权威遭到批判,甚至被消解。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师生关系的误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也同样重要。

三.教师权威是客观存在的
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

在我国,教师权威的存在,有着历史的原因。

几千年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使教师对于学生总有一种权威感。

学生年龄越小,教师对他的权威就越大。

对低幼儿童来说,教师的话语就像“圣旨”。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教师的权威更多地来自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生活阅历、修养、能力、品德和独特的人格特征等方面。

教师职业虽然拥有了许多新的角色,但传统的职业角色依然存在,教师面对
的依然是身心发展未成熟的学生个体,在很多情况下依然“闻道在先”、“业有专攻”,依然承担着社会赋予的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所以无论我们如何高扬破除教师权威的大旗,这种实际的权威是不可能消解的。

四.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
现在提到教师权威,总爱把它与压制、压迫等词联系起来,其实并不是如此。

“教师的权力在教育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教师的权力不一定是压迫性的。

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的权力是形成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因素”。

应该说,教师的权威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在《论权威》中写道,“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最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险关头要拯救大家的生命,所有的人就得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 。

学校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危急的时刻,也需要权威。

教师通过实施权威,能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成长,并保障教学的有序性。

否则,就很难使教育活动保持一定的效率。

五.影响教师权威的因素
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参照韦伯的理论对教师权威进行深入的讨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

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

制度性权威主要由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赋予教师的法定权限所决定,个人权威主要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和人格魅力所决定。

当今有些教师的水平不高、不求上进是事实,但其罪魁祸首并不是因为我们强调了师生平等,强调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低。

子贡、颜渊等弟子们对孔子的尊崇不是因为孔子刻意保持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而是孔子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使然。

权威也就自然而然的建立起来了。

六.传统教师权威向新型教师权威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思想极力推崇“师道尊严”。

在古代,把教师地位与君、亲并列,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传统教师权威极力彰显制度性权威或形式权威,它一味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和顺从,而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果长期受到压抑,就会产生不满、抱怨、对立等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和不和谐,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阻碍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此,现代教师必须认清角色,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确保各种角色任务的实现,从传统教师权威向新型教师权威转变。

首先,
教师应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专门学科知
识;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能。

除此之外,在人格上需要更强大的感召力,方可构建现代教师权威。

人格魅力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量,当教师
拥有这种感召力时,他将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产生深刻影响并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七.教师权威与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之一,也是一对矛盾体。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应将教师的合法权威排除在外,过分的强调民主,把民主与教师权威对立起来,而应实现从传统的教师权威向新型教师权威转变,承认教师权威的客观存在及必要性、引导教师树立理性权威并理性运用权威,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兵.民主与权威[M].西安大学教学研究所,2010(07)
[2].张清.解读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M].北华大学,2007(27)
[3].张素玲.解读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M].济南大学,2010(05)
[4].从立新.平等与主导[M].北京师范大学,2005(02)
[5].薛剑刚.论教师权威的客观存在和必要性[M].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2007(10)
[6].王锋.浅析教师权威[M].浙江大学教育学院,2007(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