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1]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1]

马克思主义含义及组成部分:狭义: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包括后人对他的发展。

是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来源。

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等西欧国家。

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工人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唯物主义历史观几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格斯论述物质、运动、时空的客观性与关系:运动定义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界定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任务物质、运动与时空三者不能分割。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法定义和三大规律: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辩证法界定: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三种基本形态:1、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朴素的古代辩证法;2、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合理的辩证法”主客观辩证法:恩格斯提出,客观辩证法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指在人们的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即辩证的思维。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货币及五种职能: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绝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的增加剩余价值。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缺陷: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她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也是。

帝国主义定义: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的进攻,结束对工厂的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

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中国革命依据:人情中国社会的依据,人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1、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2、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3、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和方针政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团结、教育知识分子,搞好民族团结,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等。

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论述: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每一个党员,解决共产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科教兴国战略含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

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当今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科学认识和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着眼于世界范围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转化,采用新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推动落后生产方式向先进生产方式的转变,追赶世界范围内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党的十七大的鲜明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

历史上,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新世界新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要求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

当前作风建设的突出任务,是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意,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的教育,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丰富内容:关于以人为本,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观点;关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观点;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观点;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点;关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观点;关于军队要履行“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的观点;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的观点,等。

这些重要的思想观点,紧密连接、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创造性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个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否则,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甚至会走弯路。

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是要放慢发展速度,而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把好和快,速度和效益辩证地统一起来。

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好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