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欣赏中外艺术歌曲之感想艺术歌曲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品种。
是19 世纪欧洲音乐社会生活中最为短小、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融诗歌、音乐、钢琴伴奏为一体。
诗歌因音乐的表现使内涵、意境得以升华,音乐因诗歌的启迪而更能引发作曲家和听众美妙的遐想,而钢琴伴奏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三位一体”的创作方法,已成为中外艺术歌曲的主要创作特征。
艺术歌曲创作水平的高低,在当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是衡量一个国家歌曲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回顾西洋艺术歌曲进入中国的过程,是一个从徘徊到交融、根植、结果的过程,是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近百年来,经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歌曲宝库。
最近,一个提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及欣赏艺术歌曲的热潮正在兴起,大家崇尚高雅艺术,更需要作曲家们创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歌曲。
在热情的听众面前,鉴借先进的,摒弃落后的、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法写作艺术歌曲就成为当前每一位词、曲作家应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从歌曲创作的角度谈谈中外艺术歌曲名作中做融合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一、旋律中的民族主题" 民族,是我们的理想。
"---勃拉姆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对后世中、外作曲家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与当时德国民族诗人的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
在舒伯特最优秀的歌曲旋律中,融合了奥地利、德国民族音乐音调的主题,并把它们纳入到作品中去,使富有民族特点的抒情性旋律成为当时音乐会上的主要抒情形式。
同样,与舒伯特同时代的舒曼、勃拉姆斯、以及所有从事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都喜爱运用本民族音调作为旋律主题进行创作,用以表达他们的民族情怀。
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去看望爱人的路上》,就是根据莱茵河下游的民歌主题创作的;《徒劳小夜曲》的主题旋律则取自波西米亚民歌音调;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别唱,美丽的人儿》是一首充满了格鲁吉亚民歌风情的艺术歌曲。
另外,还有一些经过作曲家编配,通过美声唱法传唱下来的优秀民歌,如:意大利《我的太阳》、苏格兰《友谊天长地久》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精品。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浪漫主义音乐的唯一代表肖邦,一生以从事钢琴演奏与创作钢琴作品为主,波兰民歌的影响表现在他作品旋律的总体轮廓上,在他为数不多的歌曲作品中,如《宴会》、《漂亮的小伙子》、《我的爱》、《指环》等,都能直接找到波兰民歌的主题,这种把民歌主题,甚至把民歌旋律直接纳入到音乐创作中去的现象,在19 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作曲家那里,是一种理想的表达民族情感的方式。
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借鉴西方艺术传统,继承我国音乐传统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
在歌曲主题音调的运用上,把民歌音调用于旋律创作中,或主题旋律直接取自民歌进行改编的也有不少。
仅用新疆民歌改编的就有丁善德的《玛依拉》、黎英海的《阿拉木汗》、《在银色的月光下》、严良昆的《马车夫之歌》等,这些作品在旋律写作、在钢琴伴奏的织体的写作上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灵活改编,很有特色,这些歌曲已成为我国音乐会上的保留节目。
这些直接从民歌中提取音乐素材的、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与鲜明的民族个性,这些艺术歌曲是民族音乐文化中、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中最完美的、最宝贵的艺术财富。
二、织体中的调式色彩“调式是人类音乐思维的基础。
”---玛采尔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十分重视钢琴伴奏的织体写作(也包括交响乐队的织体写作),一改古典艺术歌曲中仅将钢琴伴奏作为人声部分的和声、或节奏的烘托手法,而是赋予伴奏织体以鲜明丰富的音乐形象。
舒伯特来自于民众,舒曼、勃拉姆斯与民间音乐的联系也非常密切,他们创作的艺术歌曲都是建立在西洋民族大、小调体系之上,具有深厚的民族调式基础。
使艺术歌曲的民族气质、民族韵味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舒伯特的《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色彩很浓的叙事歌曲。
钢琴伴奏的织体刻画了诗中不安的气氛,在低音部隆隆作响的音型上是奔驰的三连音,它贯穿、赋予全曲以统一性。
歌曲中四个不同的角色用旋律、和声、节奏和伴奏类型的变化来加以区分,孩子三次惊呼时的织体,三次用了调试中的不协和音程,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歌曲的紧张情绪。
在歌曲《菩提树》、舒曼的《两个近卫兵》中,作者采用了同名大、小调式的交替。
前者,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流浪者在实”与“回忆”中的强烈感情对照;后者,用小调描绘了两个近卫兵紧张、不安、悲壮的情绪,而歌中大调《马赛曲》的曲调,则描绘了经久不息的激动人心的效果。
体现了大师们充分运用大、小调式的明暗色彩变化创作织体的高超技术。
我国作曲家在创作中探索用民族调式的和声色彩写作钢琴织体的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
赵元任曾提出:“中国人要么不做音乐,开张明义的第一条就是要用和声。
和声要中国化。
”在他的歌曲《海韵》、《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钢琴织体写作中,前奏、间奏、尾奏中的纯五声和声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中国色彩、受其影响,我国当代作曲家中也涌现了大批勇于实践的探索者。
如瞿希贤、杜鸣心、朱践耳、黎英海、陆在易等,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融汇了西洋先进作曲技巧和中国民族调式的和声色彩,融入了中华名族的情韵。
主要优秀作品如《把我的奶名儿叫》、《祖国。
慈祥的母亲》、《玛依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都已成为广为流传的艺术精品。
另外,用中、外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中,调式、调性的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如意大利拿波里民歌《我的太阳》,采用西洋大调式音阶写成。
A 段旋律,织体音响色彩辉煌; B 段旋律,织体音响高亢明亮。
高潮乐句中运用了和声大调降六级音,使音乐的色彩变化一新,织体中则贯穿了意大利民间音乐节奏的主导音型,亲切感人。
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采用典型的苏格兰民族五声调式写成。
旋律、织体呈现出浓郁的异国色彩,与我国民族五声调式从旋法上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我国新疆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旋律、织体中运用了增二度和声色彩的配置,这是我国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中所特有的调式音程,加上新疆手鼓舞的节奏贯穿在歌曲织体中,使歌曲的民族地域色彩更加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歌《茉莉花》自19 世纪中叶以来,被西方作曲家多次改编。
1943 年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再次修订,并配上了钢琴伴奏,他说:“节奏和旋律是东方音乐的基本特征,但还是产生了偶然和声的效果。
《茉莉花》包含着同时能为西方人和东方人的耳朵所接受的优越性。
”我们说,在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文化中,保留了真正的、色彩各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调式,我们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源泉。
只要我们真正融西方音乐创作技巧于我们的民族音乐中,就能创作出具有本民族调式特征和本民族旋律、织体特点的,又能与西方音乐创作思维、音乐审美习惯相适应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歌曲。
三、结构中的民间形式“分节歌是中外各名族最普遍运用的形式。
”---钱仁康分节歌起源与民间。
中外许多民间器乐曲、民间歌曲都是通过这一简短的、易于传唱的形式保留下来的。
分节歌的旋律必须动听,音乐形象必须准确,才能经得起时间的磨砺。
由于这一形式在民间音乐中的独特地位,所以中外作曲家纷纷采用这一形式谱写他们的艺术歌曲。
德国西歇尔的《罗雷莱》,俄国格林卡的《别唱吧,美人》,德国勃拉姆斯的《要知道我该回头该有多好》,舒曼的《月夜》,奥地利舒伯特的《鳟鱼》、《菩提树》、《听、听、云雀》等,都是分节歌形式的艺术精品。
分节歌形式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根据歌词内容的要求,用变奏和展开主题的手法来丰富这一形式。
《鳟鱼》和《菩提树》就是典型的例子。
《鳟鱼》是一首分节叙事歌曲,全曲共分三段:A A1 A2 结构,采用旋律变奏、伴奏织体中贯穿休止符的六连音和两个八分音符相交替的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出波光闪烁、小鱼畅游及跳跃出水面时的活泼情景。
《菩提树》也是一首分节叙事歌,全曲共分四段,其作品分析如下:①曲式结构:前奏A--间奏A1--间奏A2--间奏A3②小节:8 16 4 8 8 1 8 3 18③调性布局:E e e E e E④创作特点:采用同名大、小调式色彩交替的变化刻画出主人公在旅途的不同心里感受;同一主题的转调变奏使音乐形象在对比中得到了统一;另外,旋律中带有宣叙调特点的音调,变化织体中交织的大小调式的色彩则很好地烘托了歌曲的气氛。
在我国,近、现代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也有不少分节歌的优秀作品,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法中调式、调性的布局和织体写作的创作方法,又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音调,开创了五声音阶式的民族和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黎英海的《在银色的月光下》、瞿希贤的《把我的奶名儿叫》、谷建芬的《那就是我》等,都不同程度地在民间分节歌的结构形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创新,为艺术歌曲这一体裁形式成为我国抒情歌曲演唱中的重要品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xx 作曲家xx 说:“创作音乐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他编成曲子而已。
”艺术歌曲与其他体裁的音乐品种一样,也是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的。
因此,一切优秀的中、外艺术歌曲,都具有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诸多元素。
正是这些诸多元素,才使得艺术歌曲的色彩丰富,风格各异,生命长久。
今天,我们的作曲家正站在打破传统音乐的许多局限、形成世界音乐大融合的发展潮流之中,更应该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去寻找艺术歌曲的创作元素,使艺术歌曲在其共性化的创作规律下,更加旋律有没、色彩丰富、个性鲜明、风格各曰异。